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五节 山谷响枪 桂园签约

作者:夜雨一江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重庆谈判进行了一个多月,总算接近尾声。
    s G U M g
    s G U M g
    1945年10月5日,周恩来、王若飞和张群、张治中、邵力子在曾家岩蒋介石侍从室尧庐会谈时,周恩来代表中共方面宣布: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定于周内返回延安。
    s G U M g
    s G U M g
    关于毛泽东回延安之事,周恩来事先跟张治中商量过。
    s G U M g
    s G U M g
    外界传言,国民党特务盯踪毛泽东,倘若毛泽东久留重庆,可能会发生意外事件。
    s G U M g
    s G U M g
    为此,周恩来以为,毛泽东以早点离开重庆为好,以防夜长梦多……
    s G U M g
    s G U M g
    周恩来最初想安排毛泽东在争10月1日离开重庆。
    s G U M g
    s G U M g
    9月29日,周恩来去看望张治中,透露了毛泽东欲回延安之意。
    s G U M g
    s G U M g
    张治中当即问毛泽东打算何时回去,周恩来答10月1日。
    s G U M g
    s G U M g
    张治中思忖了一下说:让毛泽东主席一个人回去不好,我们不放心,既然是我去延安迎来毛泽东,当然应该由我护送他回去。
    s G U M g
    s G U M g
    周恩来闻言大喜,张治中正说出了他心中的话,有张治中亲自陪同,毛泽东的安全也就有了保证。
    s G U M g
    s G U M g
    张治中说:我要向蒋委员长请示,毛先生离渝日期,最好稍晚一些,以便安排……
    s G U M g
    s G U M g
    就在毛泽东将走而未走之际,风波骤起:一辆十八集团军的汽车,在红岩附近,遭国民党士兵射击,车上所坐李少石身受重伤,送到医院不久因流血过多而死去。
    s G U M g
    s G U M g
    李少石乃中共党员,十八集团军驻渝办事处秘书,《新华日报》记者、编辑。
    s G U M g
    s G U M g
    李少石还有一特殊身份,他的夫人廖梦醒,是国民党元老廖仲恺、何香凝的长女,亦即廖承志的姐姐。据传,李少石被枪杀,是因为他的长相颇像周恩来,国民党士兵原本是要暗杀周恩来的!
    s G U M g
    s G U M g
    另外,李少石遭害处,正是毛泽东每日必经之处。毛泽东白天在城里桂园,夜里回郊外红岩,一来一去都走这条道……
    s G U M g
    s G U M g
    空气骤然紧张。人们为毛泽东、为周恩来捏了一把汗!
    s G U M g
    s G U M g
    周恩来的助手童小鹏回忆了这一震惊山城的“李少石事件”。
    s G U M g
    s G U M g
    这一突然事件,发生在10月8日傍晚……
    s G U M g
    s G U M g
    那天傍晚,坐落在重庆林森路的军事委员会大礼堂,冠盖云集,五六百人出席在那里举行的鸡尾酒会。
    s G U M g
    s G U M g
    先到那里的是国民参政会的参政员们、新闻记者们、文化界名流门、社会贤达们,最后到达的,则是国民沈的要员们。除了蒋介石没有露面之外,这里差不多囊括了重庆的头面人物。
    s G U M g
    s G U M g
    这样规模的宴会,在当年的山城是空前的了,也是毛泽东到达重庆以来受到的最大规模的招待。
    s G U M g
    s G U M g
    盛宴的主任,是张治中。他得知毛泽东即将离渝,奉蒋介石之命,为毛泽东举行这一盛宴饯行。
    s G U M g
    s G U M g
    在酒会上,张治中首先致词。他说,自从毛泽东先生来到重庆,国共谈判取得了成果,大的原则双方已大体谈定,国共双方将在近日联合发表公告,以慰国人。
    s G U M g
    s G U M g
    张治中最后宣布:
    s G U M g
    s G U M g
    “毛先生准备月内回延安去,所以今天的集会既是欢迎,也是欢送,毛先生来重庆,是本人奉蒋主席之命,偕同赫尔利磊使迎接来的,现在毛先生回延安去,仍将由本人伴送回去。”
    s G U M g
    s G U M g
    毛泽东在热烈的掌声中致答词。他对蒋介石以及张治中的热情邀请、接待,表示深深的谢意。他说:
    s G U M g
    s G U M g
    这天来渝,首先感谢蒋先生的邀请与40多天的很好的招待。感谢今晚的主人张文白先生设了这样盛大的宴会,也感谢所有今天到会的各界人士。
    s G U M g
    s G U M g
    毛泽东接着指出:
    s G U M g
    s G U M g
    “中国今天只有一条路,就是和,和为贵,其他一切打算都是错的。”
    s G U M g
    s G U M g
    这时,会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s G U M g
    s G U M g
    毛泽东在讲话中,提到了“在蒋主席领导下”:
    s G U M g
    s G U M g
    “和平与合作应该是长期的。大家一条心,不作别的打算,作长期合作的计划!(鼓掌)全国人民各党各派一致努力几十年,在蒋主席领导下,彻底实现三民主义,建设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
    s G U M g
    s G U M g
    毛泽东在结束讲话时,又一次提到了“在蒋主席领导下”,他说:
    s G U M g
    s G U M g
    “ 困难是有的,不指出这一点是不好的。中国人民的面前现在有困难,将来还会有很多困难,但是中国人民不怕困难,国共两党与各党各派团结一致不怕困难,不管困难有多大,在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方针下,在蒋主席领导下,在彻底实现三民主义的方针下,一切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s G U M g
    s G U M g
    毛泽东最后高呼:“新中国万岁!”
    s G U M g
    s G U M g
    会场顿时爆发出长时间的鼓掌。
    s G U M g
    s G U M g
    鸡尾酒会毕,举行京剧晚会。毛泽东是个京剧迷,正和张治中一起,兴致勃勃地观看京剧,周恩来在侧。
    s G U M g
    s G U M g
    演出开始不久,忽见一人神色紧张,匆匆前来找周恩来。他记得,那人是第十八集团军驻重庆办事处的。
    s G U M g
    s G U M g
    周恩来当即离席,在外面与那人谈了一阵子,回席时脸色凝重,他虽无心看戏,却并不去惊动兴致正浓的毛泽东和张治中。
    s G U M g
    s G U M g
    周恩来把正在看戏的国民党宪兵司令张镇也找到外面谈话。周恩来显然在处理急务,但一直不去惊动毛泽东和张治中……
    s G U M g
    s G U M g
    周恩来跟张镇谈话后,走近毛泽东,轻声对他说:“有点事,我出去一趟。”
    s G U M g
    s G U M g
    说罢,周恩来便和张镇一起外出,而毛泽东和张治中仍不知发生了什么事。
    s G U M g
    s G U M g
    周恩来当时在紧急处理的,是“李少石事件”。
    s G U M g
    s G U M g
    李少石是广东新会人,生于1906年。1925年,19岁的他考入岭南大学,并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翌年加入中共。他在岭南大学和廖梦醒相识,一起发动工人罢工。后来,他被校方开除,便转往上海、香港从事地下工作,1930年他和廖梦醒结婚。
    s G U M g
    s G U M g
    廖梦醒曾如此回忆:
    s G U M g
    s G U M g
    “当时,我和少石同志都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承志走后,少石便常到母亲家探视和安慰老人家。母亲对少石说:如果一旦你被捕,就说住在我家。因为我们1933年5月才从香港到上海,我们住的是秘密机关,半年之内就已转移过三次。
    s G U M g
    s G U M g
    1934年2月,少石果然被捕。他就照母亲吩咐,说自己住在绿杨村。特务押着少石到了母亲家,一进屋,少石就对母亲说:岳母,我被捕了。
    s G U M g
    s G U M g
    这样,母亲也就明白特务已知道她与少石的关系,特务查问少石睡在哪里。那时,我的一个姨妈刚从香港来了,母亲在自己卧室里搭了一张帆布床。母亲指了指帆布床说:就在这里。不料姨妈在枕头下面放了几个发夹,特务不信是少石的床,便开始翻箱倒柜。自从承志被捕,母亲有了经验。她有意在箱子里放上一两个国民党公函的信封。特务知道母亲是何香凝,就不敢太放肆,匆匆带着少石走了。后来虽经母和柳亚子多方设法营救,但少石仍在狱中关了三年。”
    s G U M g
    s G U M g
    李少石被捕,是因为叛徒出卖。他被从上海押往南京。1937年经周恩来向国民党再三交涉,李少石终于获释,前往华南工作。
    s G U M g
    s G U M g
    1943年夏,李少石奉调重庆,担任第十八集团军驻渝办事处秘书,成了周恩来的得力助手。不过,他平日在红岩几乎足不出户,从事内务,对外从不公开身份。
    s G U M g
    s G U M g
    毛泽东来重庆之后,第十八集团军驻渝办事处的工作繁忙,李少石也做些外勤工作。
    s G U M g
    s G U M g
    10月8日下午,他坐第十八集团军驻渝办事处的黑色轿车,由司机熊国华驾驶,送柳亚子由曾家岩周公馆回沙坪坝住所。
    s G U M g
    s G U M g
    过去,李少石被押南京时,柳亚子曾出面营救,他与李少石有着不平常的友情。
    s G U M g
    s G U M g
    送罢柳亚子,已是下午五时多。李少石仍坐原车,沿原路返回城里。车子经过红岩嘴下土湾时,突然响起枪声。子弹从车后的工具箱射入,从李少石左侧肩胛进入肺部,顿时血涌如注……
    s G U M g
    s G U M g
    司机熊国华见状,驱车奔城内金汤街市民医院,把李少石送入病房急诊。李少石的伤势很重。
    s G U M g
    s G U M g
    熊国华赶急又开车到民生路《新华日报》营业部,向该报广告主任徐君曼以及交通刘月胡报告,并把他们送往市民医院。
    s G U M g
    s G U M g
    徐君曼在医院里忙于张罗抢救李少石。司机熊国华则用原车带交通刘月胡回曾家岩,把车子锁入车库,把车钥匙交给刘月胡,说自己有病,走了。
    s G U M g
    s G U M g
    从此,熊国华不见踪影。熊国华并非第十八集团军驻渝办事处工作人员,是临时雇来的司机。他这一走,把情况复杂化了——因为当时车上只有两人,李少石命已垂危,只有他才能说清李少石遭害的现场情况……
    s G U M g
    s G U M g
    周恩来得讯,即和国民党宪兵司令张镇一起,驱车赶往市民医院。当周恩来和张镇赶到时,已是8时50分,晚了一步,李少石已于7时45分因流血过多而去世!
    s G U M g
    s G U M g
    周恩来见到李少石遗体,泪如雨下。他不由得想起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在广州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口遭到枪击而惨死的情景。周恩来泣道:
    s G U M g
    s G U M g
    “20年前,在同样的情况下,我看到你的岳父……到如今我又看到你这样……”
    s G U M g
    s G U M g
    周恩来马上想及的是毛泽东的安全问题,他随即对张镇说:
    s G U M g
    s G U M g
    “请你协助办两件事。第一,详细调查李少石遭害的原因,迅速弄清真相;第二,晚会结束后,你用你的车,并由你亲自陪同,送毛泽东主席回红岩村,绝对保证他的安全”。
    s G U M g
    s G U M g
    张镇一口答应照办。
    s G U M g
    s G U M g
    周恩来和张镇又匆匆赶回军事委员会大礼堂。晚会仍在进行,毛泽东和张治中仍在看戏。
    s G U M g
    s G U M g
    这时,周恩来和张镇都忙着布置紧急工作。周恩来在剧埸旁的一间休息室里,召集机要人员开紧急会议。
    s G U M g
    s G U M g
    据当时在场的石西民回忆,周恩来曾非常悲愤地说:“少石同志是为我而死!”
    s G U M g
    s G U M g
    石西民听了周恩来的话,才想及李少石的外貌颇似周恩来,可能是国民党特务欲暗害周恩来,而误杀了李少石。
    s G U M g
    s G U M g
    这表明“李少石事件”是一桩非常严重的政治性事年。
    s G U M g
    s G U M g
    张镇也处于高度紧张之中,因为他事先一无所知,而眼下除了知道死者是廖仲恺之婿外,仍不知那枪弹是谁射来的。
    s G U M g
    s G U M g
    他急忙把张治中叫出,告知这一突发事件。
    s G U M g
    s G U M g
    张治中懵了!他从热闹的剧场,一下子跌进了冰水里……
    s G U M g
    s G U M g
    张治中和张镇当即当来在剧场负责警戒的国民党宪兵第三团团长张醴泉,命他火速赶回第三团团部,调动宪兵,追查此案。
    s G U M g
    s G U M g
    剧终人散,等候在门口的桂园警卫班长李介新却迟迟不见“何先生”出来,颇为着急。
    s G U M g
    s G U M g
    可是,他没有通行证,又无法入内。直至夜深11时,“何先生”才在张镇的陪同下,走了出来。
    s G U M g
    s G U M g
    本来,毛泽东是坐蒋介石派来的专车,由李介新护送。这一回,却忽然改坐张镇的车,跟张镇坐在一起。车前车后,还有几辆宪兵三轮摩托车护送,可谓“前呼后拥”。李介新也就随他们一起护送毛泽东。
    s G U M g
    s G U M g
    车抵红岩村,张镇随毛泽东下车,说:“我送毛先生到办事处。”
    s G U M g
    s G U M g
    毛泽东连声说不必,上山石级多,夜已深,请张司令早回。
    s G U M g
    s G U M g
    张镇仍旧不放心,令李介新和另一宪兵护送毛泽东到办事处门口,李介石见毛泽东安全入内,这才回去……
    s G U M g
    s G U M g
    这一夜,周恩来、张治中和张镇都没有睡,都在紧急调查着“李少石事件”真相。
    s G U M g
    s G U M g
    蒋介石从张治中、张镇那里得知此事,也十分着急。
    s G U M g
    s G U M g
    据张醴泉回忆,他回到宪兵第三团团部,马上召集了上清寺到沙坪坝沿公路线的宪兵队长、区队长和分队长等来团部紧急汇报。
    s G U M g
    s G U M g
    内中驻化龙桥的宪兵队长汪云集报告了重要线索,据他手下的宪兵报告,傍晚在红岩嘴六号靠近嘉陵江岸方向,曾听到一声枪响。于是,张醴泉抓住这一线索,加以追查。他组织了“专查组”连夜赶往现场侦查……
    s G U M g
    s G U M g
    这时,周恩来让毛泽东休息,他自己则在红岩第十八集团军驻渝办事处连夜召集机要人员会议,分析情况。
    s G U M g
    s G U M g
    由于事出突然,情况不明,会上占压倒性的意见是蒋介石密谋的政治性暗杀事件,暗杀的对象第一是周恩来,第二是毛泽东。把周恩来排在第一位的原因,如前所说,乃是考虑到李少石长得像周恩来——因为李少石并非中共领袖,似乎不可能去暗杀他。
    s G U M g
    s G U M g
    会上,有一年轻人独持异议。他提出了一个疑问:我有一点不清楚,为什么事情发生之后,我们的司机就自己跑了?
    s G U M g
    s G U M g
    此言一出,遭到很多人的批评,说他的敌情观念太谈薄,警惕性太差。
    s G U M g
    s G U M g
    唯有周恩来听了进去,说道:这话有道理!
    s G U M g
    s G U M g
    见周恩来这么一说,那位年轻人也就继续说下去。他说,重庆的很多司机喜欢开快车,会不会是那位司机开快车,出了车祸,撞了国民党的兵,遭到枪击?正因为这样,那司机才会自己跑了!
    s G U M g
    s G U M g
    周恩来听着,连连点头。
    s G U M g
    s G U M g
    周恩来决定,也派出自己的机要人员,进行调查。
    s G U M g
    s G U M g
    周恩来派出第十八集团军驻渝办事处处长钱之光,连夜到曾家岩车库查验了那辆车,查明弹孔的位置,查问司机熊国华的去向……
    s G U M g
    s G U M g
    国民党的宪兵,骑着摩托车,行动甚快。
    s G U M g
    s G U M g
    夜二时,张醴泉在团部接到专查组组长盛先熙从小龙坎打来电话:
    s G U M g
    s G U M g
    本案案情已经查明,原来是驻壁山炮兵团派到重庆请领冬服的一排人,因为没有领到,仍又开回壁山,当夜驻在小龙坎松鹤楼楼上。
    s G U M g
    s G U M g
    据带队队长说,他们从城内回来,过了化龙桥在靠近嘉陵江的公路上休息,恰遇一辆开进城的黑色小轿车把一个士兵撞伤倒地,在旁的另一个士兵喝令停车,汽车不但不停,反而加快速度开去。那个士兵一气之下,就朝天打了一枪,那个受伤的士兵已送到小龙坎传染病医院医治。
    s G U M g
    s G U M g
    开枪的那个士兵和步枪一枝、步枪子弹壳一个,现在均已查获,请示如何处理。
    s G U M g
    s G U M g
    那个被撞伤的士兵,名叫吴应堂,是弹药一等兵。当时他正在公路边小便,所以躲避下及。领队的是中尉排长胡关台。开枪的不是吴应堂,因为他当时头部受伤,不可能开枪。开枪的是下士班长田开福。
    s G U M g
    s G U M g
    这样,也就查明了真相:事情是由司机熊国华开车太快引起的,肇事后又不停车;但国民党部队不应举枪就射,却又误伤并无责任的乘客李少石。
    s G U M g
    s G U M g
    也就是说,国共双方两个伤亡者都是无辜的。责任在司机熊国华和开枪者田开福。
    s G U M g
    s G U M g
    这样,“李少石事件”也就大体弄清了。
    s G U M g
    s G U M g
    就在张醴泉打算向张镇报告专查组的调查结果时,电话铃声响了。他以为是张镇打来的,万万没想到,耳机里传出来的竟是周恩来的声音!
    s G U M g
    s G U M g
    周恩来询问调查情况,并说抓到凶犯应送到他那里问话。张醴泉深知,倘若他把开枪者送到周恩来那里,非要遭蒋介石的责骂不可。于是,他只得撒谎:“凶犯已经解送走了。”
    s G U M g
    s G U M g
    放下耳机,张醴泉对周恩来办事如此敏捷,颇为赞叹……
    s G U M g
    s G U M g
    周恩来从张镇那里得知调查结果之后,也派人到现场进行调查,所得结论和国民党方面一致。这样,就排除了“政治性谋杀”的猜疑。
    s G U M g
    s G U M g
    翌日早上,当毛泽东从红岩进城,仍由李介新护送。他发觉,今日不比往常,从红岩到曾家岩桂园,沿途都有武装宪兵警戒。那是张镇下令,加强对毛泽东的保护。
    s G U M g
    s G U M g
    《新华日报》对“李少石事件”接连进行了报道:
    s G U M g
    s G U M g
    10月9日,即李少石遇害的翌日,当时周恩来尚未作出明确结论,让《新华日报》报道了他的张镇去医院探望李少石以及李少石已突然遇害的情况。
    s G U M g
    s G U M g
    这一报道,迅速把李少石之死公于之众,引起各方极大的关注。但是《新华日报》只作客观报道,未对李少石之死的性质作结论。
    s G U M g
    s G U M g
    10月10日,发表国民党宪兵司令张镇关于事件经过的谈话。
    s G U M g
    s G U M g
    10月11日,发表第十八集团军驻渝办事处处长钱之光态度:关于李少石之死,“是革命事业中的一个沉痛损失”。
    s G U M g
    s G U M g
    关于司机熊国华,是他“肇祸后仍不停车”,“我们应当协同有关机关继续寻觅,使其归案”。
    s G U M g
    s G U M g
    关于吴应堂,“我们愿负担他的医药疗养费,如不幸因伤逝世,并愿意负责予以殓葬。”
    s G U M g
    s G U M g
    另外,周恩来还于同日中午去医院探望了吴应堂。
    s G U M g
    s G U M g
    这样,一场突发的事件,经周恩来实事求是是加以解决,平息了这场风波——倘若处理不当,“李少石事件”完全可能成为导火索,足以引发国共之间爆发一场剧斗,将重应谈判以来国共和谐气氛破坏殆尽……
    s G U M g
    s G U M g
    李少石于同日安葬,毛泽东为他亲笔题词:“李少石同志是个好共产党员,不幸遇难,永志哀思!”
    s G U M g
    s G U M g
    周恩来在李少石墓前讲话:“这样一个好同志的不幸死去,实在是很大的损失。”
    s G U M g
    s G U M g
    至此,“李少石事件”画上了句号。周恩来以高超的政治“艺术”,迅速而正确地处理了这一突然而来的严重事件。
    s G U M g
    s G U M g
    周恩来曾认为,张镇那天晚上护送毛泽东回红岩后,又很迅速、认真调查“李少石事件”,立了一功。
    s G U M g
    s G U M g
    周恩来后来多次对童小鹏说:对张镇在重庆谈判时期这一功劳,一定不要忘记。
    s G U M g
    s G U M g
    就在紧张处理“李少石事件”的那几天,重庆谈判进行尾声,毛泽东和周恩来正处于高度忙碌之中。
    s G U M g
    s G U M g
    重庆谈判经历了“顶件”,经历了争吵,经历了一连串的讨价还价,国共双方总算达成了协议。
    s G U M g
    s G U M g
    协议初名《会谈公告》,出自邵力子之手,于9月21日交出。
    s G U M g
    s G U M g
    翌日,赫尔利带着这一草案飞美,向美国总统及国务院作汇报。
    s G U M g
    s G U M g
    赫尔利返回重庆后,国共双方又经过反复斟酌,由张治中重拟,刘孟纯执笔,写出《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于10月8日经双方代表讨论通过,并定于双十节——10月10日,举行签字仪式。
    s G U M g
    s G U M g
    10月9日中午,蒋介石夫妇在林园宴请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为毛泽东即将离渝饯行。
    s G U M g
    s G U M g
    10月10日下午6时,重要的仪式在桂园楼下客厅举行,那是国共双方代表举行《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签字仪式。由于这天是双十节,这份《纪要》通常称为《双十协定》。
    s G U M g
    s G U M g
    毛泽东就在桂园楼上,却没有出席仪式。那是因为蒋介石没有出席仪式。根据两党对等的原则,毛泽东也就不出席仪式。
    s G U M g
    s G U M g
    出席签字仪式的国民党代表是王世杰、张治中、邵力子,共产党代表是周恩来、王若飞。
    s G U M g
    s G U M g
    签字仪式毕,毛泽东下楼,和在场的代表们一一握手,表示祝贺。
    s G U M g
    s G U M g
    邵力子对毛泽东说:“此次商谈,得以初步完成,多有赖于毛先生不辞辛苦奔波。”
    s G U M g
    s G U M g
    《双十协定》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政治文献,通篇可用“求同存异”四字来概括。
    s G U M g
    s G U M g
    《双十协定》共分12条,内中标明“一致认为”的只不过三条而已,即关于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关于政治民主化的方针、关于人民自由问题。
    s G U M g
    s G U M g
    这三条,大体属于“虚”的条文。其余9条,所写的无非是“中共方面提出”、“政府方面表示”,只是开列了双方的观点罢了。
    s G U M g
    s G U M g
    不过,不管怎么说,国共双方经过四十多天的会谈,尤其是蒋介石和毛泽东能够坐在一起会谈,而且毕竟签定了这么一份“求同存异”式的《双十协定》,是很不容易的了。不过,签完字后,毛泽东下楼,和大家逐一握手,表示慰问。
    s G U M g
    s G U M g
    蒋介石亦于2小时后来到桂园,拜访毛泽东及中共代表,互致祝贺。
    s G U M g
    s G U M g
    在重庆的最后3天,毛泽东与蒋介石又有几次会面,9日和10日还长谈了7次。
    s G U M g
    s G U M g
    谈话的中心仍然是军队和解放区问题不快。蒋介石说:共产党最好不搞军队,如果你们专在政治上竞争,那你们可以被接受。
    s G U M g
    s G U M g
    蒋介石还煞有介事地说国:共两党不可缺一,党都有缺点,都有专长,只要我们二人能合作,世界就好办,十年之内总要搞个名堂,否则对不起人民。
    s G U M g
    s G U M g
    毛泽东听罢,诚恳地说:对解放区的努力你们应当承认,我赞成军队国家化,军队只为国防服务,党则全力办政府。
    s G U M g
    s G U M g
    关于这次谈判,蒋介石略显悲观地说这:次没谈好。
    s G U M g
    s G U M g
    毛泽东则爽朗地说很:很有收获,主要是方针,确定了和平建国的路线,我们完全拥护。
    s G U M g
    s G U M g
    张治中为之兴奋不已,认为:凡是具有定见远见的人,对于这个协议应该感到满足;特别是亲身参加商谈的我们,真是几经折衷,舌敝唇焦,好容易才得到这样的结果,自然更感到愉快。
    s G U M g
    s G U M g
    原来,准备签字后,协议不发表。
    s G U M g
    s G U M g
    签字前,张治中对毛泽东说:不发表这个东西不行,你既这么大的面子来了,就总得搞个什么。
    s G U M g
    s G U M g
    毛泽东笑着说:发表,我们认为可以,你们那边怎么样?
    s G U M g
    s G U M g
    但国民党内反对达成协议的阻力也很大,当然,不同意发表的多,特别是蒋介石,张治中不得不为之奔走疏通,终于得到了蒋的许可。
    s G U M g
    s G U M g
    邵力子后来说:照当时的情形,公报几本书首发于第一文学乎仍旧不能发布,最终能够发表,很要感谢张文白先生的最后努力。
    s G U M g
    s G U M g
    重庆的最高级谈判,并没有驱散笼罩在中国大地上的内战阴云。如果说,在蒋介石和毛泽东这两上掌握着中国命运的人物会面之初,两人出于不同的考虑,在不同程度上还抱有避免内战,缔造和平的愿意;那么,经过这场面对面的较量,彼此之间的了解又有了进一步的加深,双方都清醒地认识到,仅仅通过谈判,不可能使对方屈服。
    s G U M g
    s G U M g
    这样,经过这次谈判,无论他们是否意识到,中国的和平实际上已变得更加遥远。
    s G U M g
    s G U M g
    于是,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正展现着一幅极不谐调的画面:一方面是毛泽东和蒋介石在谈笑风生,握手言欢;另一方面是双方都在加紧调兵调将,试图以武力压倒对方。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