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二节 边关告急 衔命出征

作者:夜雨一江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1942年中,中苏开始谈判苏联在新疆的利益问题,这一谈判持续到1943年。
    T 4 9 d 1
    T 4 9 d 1
    在与莫斯科关于新疆问题的会谈中,重庆和迪化之间有一定的分工:重庆主要处理“经济合作”问题,特别是新疆油田和迪化飞机制造厂问题;
    T 4 9 d 1
    T 4 9 d 1
    而盛世才则主要谈判苏联从新疆撤回苏联顾问、技术专家和驻兵问题。关于苏联人员撤回问题的谈判,目的是想避免中华民国与苏联关系中可能出现的不利后果。
    T 4 9 d 1
    T 4 9 d 1
    正进行这些会谈时,中国方面作了一些相应的军事准备。1942年夏季,盛世才下令组织一支10万人的准军事武装,在迪化修筑防空洞,并在新疆和边界修筑防御工事。
    T 4 9 d 1
    T 4 9 d 1
    盛世才认为,苏联不会诉诸武力,因为它正在与德国人打仗,但他想让莫斯科知道,他决不打退堂鼓。如果莫斯科认识到动武决非明智之举,它就可能被遏止。
    T 4 9 d 1
    T 4 9 d 1
    如果你们蛮不讲理,我们将音采取各种必要的措施保护新疆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告诉斯大林,本省的400万人民,特别是我手下的武装人员,将会毫不犹豫地与任何外国侵略者战斗到底。
    T 4 9 d 1
    T 4 9 d 1
    当10月16日盛世才与普希金在迪化再次会见时,蒋介石与苏联大使潘友新也在重庆会晤。
    T 4 9 d 1
    T 4 9 d 1
    潘友新问中国是否改变了对苏联的“谅解”,对此,蒋介石避而不答。
    T 4 9 d 1
    T 4 9 d 1
    蒋介石向苏联大使保证,“只要我们两国彼此坦诚相待,通过协商,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达不成的谅解。接着蒋介石提出了新疆油田迪化飞机制造厂问题,指出,这两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应迅速解决,并就此达成协议,如果中苏关系要想“进一步亲善的话”。
    T 4 9 d 1
    T 4 9 d 1
    谈到迪化飞机制造厂,蒋介石说,他早在三、四年前就提出要谈判,但一直没有签署一个条约,尽管制造厂已开始生产飞机。在没有合同的情况下,苏联开办这一制造厂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蒋介石强调说,这一问题必须尽快“解决”。
    T 4 9 d 1
    T 4 9 d 1
    在会谈结束时,蒋介石传递了有关德国和日本的一些有趣情报。下个月,日本将进攻苏联,以协助德国进攻斯大林格勒。不管这一消息来自何方,此时把它传递给斯大林将有助于使莫斯科顺从中国对新疆的要求。
    T 4 9 d 1
    T 4 9 d 1
    10月21日,盛世才与普希金再次会见。苏联作出了进一步的让步,普希金说,苏联将撤回所有的苏联顾问和专家,但他没有充分的根据对新田公司的苏联人员问题发表看法。此外,苏联外交部在撤回包括军事顾问和驻哈密第八团在内的军事人员问题上仍未作出决定。
    T 4 9 d 1
    T 4 9 d 1
    盛世才认为这些解释仅是敷衍。他说,所有的苏联人员必须在三个月内撤出,否则,无法担保新田公司人员的安全。他将无偿地遣散他们,同时,将命令哈密人民不卖食品和提供应给第八团。
    T 4 9 d 1
    T 4 9 d 1
    在10月26日的会见中,普希金作了更大的让步,而盛世才再次增加赌注。
    T 4 9 d 1
    T 4 9 d 1
    普希金说,新田公司的所有人员将很快开始撤出,部队也将在6个月内全部撤离。盛世才重申截止期限是三个月,并要求,在锡矿人员全部撤出后,“有关租借契约的秘密协定应全部取消。”
    T 4 9 d 1
    T 4 9 d 1
    普希金坚持说,他无权决废除1940年协定问题,并坚持说,在这一问题上,应“进行进一步磋商”。
    T 4 9 d 1
    T 4 9 d 1
    盛世才答复说,这种磋商毫无必要。新疆政府愿意购买新田公司的那些不打算运回苏联的建筑、设备和物资。
    T 4 9 d 1
    T 4 9 d 1
    当会谈正式进行时,10月26日,20辆苏联坦克进入新疆伊犁地区,向中国边防军挑战并向迪化推进。
    T 4 9 d 1
    T 4 9 d 1
    盛世才认为这是企图进行恫吓,他要普希金下令坦克停止前进。
    T 4 9 d 1
    T 4 9 d 1
    盛世才告诉普希金,他已使伊犁的卫戍部队处于戒备状态,并下令阻击苏联坦克,尽管这意味着破坏沿途的桥梁。盛世才说,“新疆省政府对可能出现的任何意外将不承担任何责任。”
    T 4 9 d 1
    T 4 9 d 1
    第二天上午普希金让苏联军队停止了前进。
    T 4 9 d 1
    T 4 9 d 1
    在随后的几个星期里,普希金没有再拜访盛世才。
    T 4 9 d 1
    T 4 9 d 1
    当他11月14日拜访时,他通知盛世才,全部苏联顾问和新田公司人员,连同驻屯哈密的第八团将撤出新疆。
    T 4 9 d 1
    T 4 9 d 1
    10月26日进入新疆的装甲“援兵”也将迅速离开新疆。
    T 4 9 d 1
    T 4 9 d 1
    同时,中国继续增加压力。1943年3月,盛世才根据重庆的指示,通知驻哈密第八团司令,部队应立即撤出,否则它将被调往抗日前线。尽管这样做的可能性极少,但重庆的这种姿态使莫斯科不得不考虑如何阻止日本加入苏德战争。
    T 4 9 d 1
    T 4 9 d 1
    中国日益增加的压力产生了效果。1943年3月,莫斯科决定撤出新疆。显然,莫斯科作出这样决定,是因为严峻的军事形势使它不能在新疆问题上与中国轻启战端。
    T 4 9 d 1
    T 4 9 d 1
    3月17日,苏联大使通知中国政府,苏联准备撤出在新疆的所有苏联人员和迪化飞机制造厂以及新疆油田的装备。
    T 4 9 d 1
    T 4 9 d 1
    1943年4月10日,普希金通知盛世才,新田公司所有地质勘探人员和装备将全部撤离新疆。
    T 4 9 d 1
    T 4 9 d 1
    5天后,普希金通知盛世才,苏联政府决定从哈密撤回第八团,并撤离迪化的飞机制造厂所有的苏联人员、装备和那儿的物资。此后不久,普希金通知盛世才,新疆油田所有的苏联人员和设备、在新疆的所有军事和技术顾问将撤回苏联。而且,还紧缩苏联贸易公司的经营额。
    T 4 9 d 1
    T 4 9 d 1
    蒋介石担心,苏联这些激烈的行动会动摇盛世才的政权和新疆的经济,中止与苏联的贸易对新疆尤其不利。
    T 4 9 d 1
    T 4 9 d 1
    为了转移对盛世才的压力,蒋介石命令外交部与苏联大使解决这一问题。
    T 4 9 d 1
    T 4 9 d 1
    5月2日是,吴国桢对苏联大使说,苏联有关迪化制造厂和新田公司的决定是“令人震惊的”。“正当中苏会谈”这些问题时,苏联政府却突然宣布它全面撤回所有的设备的技术顾问。
    T 4 9 d 1
    T 4 9 d 1
    一旦莫斯科同意放弃新疆油田和迪化的设备,重庆就设法让苏联在撤离时将两地的设备原封不动地留下。
    T 4 9 d 1
    T 4 9 d 1
    蒋介石希望苏联把迪化和新疆油田的有价值的设备转让给中国,以免形势进一步复杂化。但即使莫斯科不愿这样做,在保证不断绝中苏关系的前提下,重庆仍应尽快把苏联赶出新疆。
    T 4 9 d 1
    T 4 9 d 1
    重庆企图保护迪化和新疆油田的设施,但失败了。苏联迅速运回了新疆油田的装备。
    T 4 9 d 1
    T 4 9 d 1
    资源委员会主任翁文灏受命写信给苏联大使潘友新,让他作出担保,用水泥封住井口以防毁坏油井。
    T 4 9 d 1
    T 4 9 d 1
    翁文灏说,如果缺乏水泥,中国方面可以提供。
    T 4 9 d 1
    T 4 9 d 1
    在苏联人员和装备撤离问题上并不顺利。苏联故意利用拖延办法向中国施加压力,甚至在1943年年中苏联撤出时,地方官员煽动叛乱,制造敌对和紧张气氛。
    T 4 9 d 1
    T 4 9 d 1
    重庆抓住苏联空军中队撤离哈密这一时机,要求苏联撤销设在伊犁、迪化、奇台和哈密的电台和空军基地,并取消苏联飞机以前所享有的进入新疆领空的权力。
    T 4 9 d 1
    T 4 9 d 1
    到1944年春,苏联完全撤出了新疆。
    T 4 9 d 1
    T 4 9 d 1
    苏联在新疆影响渐退,中共的地位更加动荡不稳。而且,铲除中共在新疆的影响,是1942年盛世才与蒋介石协议的一个重要内容。
    T 4 9 d 1
    T 4 9 d 1
    1942年,中共很快就觉察到新疆正在发生的变化,并采取双簧政策维护自己的地位。一方面,它试图防止苏联在新疆的地位受损;另一方面,又试图撤开苏联,直接与盛世才达成谅解。
    T 4 9 d 1
    T 4 9 d 1
    中共代表毛泽民和陈潭秋谨慎地试探盛世才的种种可能性。1942年初,毛泽民和陈潭秋拜访盛世才,请求放行回延安或去苏联“治病”。
    T 4 9 d 1
    T 4 9 d 1
    在与盛世才会谈时,毛泽民和陈潭秋暗示,即使他们与苏联分道扬镳,中共仍愿意与盛世才继续合作。
    T 4 9 d 1
    T 4 9 d 1
    当然陈潭秋对这种努力并不乐观。在他给中共中央政治局的报告中,陈经常把盛的反苏与反共政策联系起来看。
    T 4 9 d 1
    T 4 9 d 1
    陈潭秋和毛泽民深知,如果没有苏联的支持,盛世才不会与中共妥协并允许共产党人继续呆在新疆。
    T 4 9 d 1
    T 4 9 d 1
    盛世才曾向蒋介石许诺在新疆消灭共产党人,为了履行这一点,盛世才拒绝中共离开新疆的请求。
    T 4 9 d 1
    T 4 9 d 1
    1942年3月29日,盛世才弟弟被杀,导致约300名苏联人和所有中共党人被捕。继之而来的是盛世才控告苏联领事馆正在酝酿一个阴谋,准备联络迪化的毛泽民和重庆的周恩来,暗杀盛世才本人及其全家,并推翻盛世才政权,让中共党人取而代之。
    T 4 9 d 1
    T 4 9 d 1
    盛世才之弟被杀后不久,毛泽民向盛世才请示,允许新疆的400名中共党人转往苏联研究政治。
    T 4 9 d 1
    T 4 9 d 1
    盛世才同意并把毛泽民的请求电告延安,但延安的中共政治局并未迅速作出反应,显然延安不愿放弃新疆这块根据地。
    T 4 9 d 1
    T 4 9 d 1
    重庆的周恩来和迪化的陈潭秋密切关注着4月5月盛世才与蒋介石正在进行的会谈,试图判断他们是否能达成协议。
    T 4 9 d 1
    T 4 9 d 1
    如果达不成协议,中共在新疆仍将扮演重要角色。
    T 4 9 d 1
    T 4 9 d 1
    5月8日,延安最终同意中共人员分批撤出新疆,前往苏联。一个月后,陈潭秋再次敦促迅速作好准备,以防不测。
    T 4 9 d 1
    T 4 9 d 1
    7月初,延安同意将所有中共干部撤往苏联。当然,这需要苏联方面批准。但直到8月中旬,莫斯科仍未批准这一计划。
    T 4 9 d 1
    T 4 9 d 1
    还不等苏联同意,盛世才的警察就切断了中共与苏联的电讯联系,并逮捕了160名中共党员,其中包括毛泽民和陈潭秋。
    T 4 9 d 1
    T 4 9 d 1
    当盛世才逮捕陈潭秋时,陈向同志们下达了指示,这些命令表明中共在新疆是依靠苏联保护的。
    T 4 9 d 1
    T 4 9 d 1
    陈的第一道命令是决定由谁接替他的职务;第二道命令是向共产国际汇报新疆局势。
    T 4 9 d 1
    T 4 9 d 1
    几天后,为了营救被捕的中共党员,苏联领事馆曾出面干预过。
    T 4 9 d 1
    T 4 9 d 1
    10月2日,普希金询问被捕人员的情况,并要求允许他们经过苏联返回延安。领事说,苏联政府和斯大林本人非常关心毛泽民和陈潭秋的获释问题。
    T 4 9 d 1
    T 4 9 d 1
    盛世才答复说,我们逮捕的是中国公民,他们应遵守中国法律,苏联不应插手中国事务。
    T 4 9 d 1
    T 4 9 d 1
    1943年9月,包括毛泽民、陈潭秋在内的中共领导在在忍受了漫长的严刑拷打之后被判处死刑。
    T 4 9 d 1
    T 4 9 d 1
    中共在新疆建立根据地的努力就这样结束了。
    T 4 9 d 1
    T 4 9 d 1
    1944年-1945年间,莫斯科企图通过支持阿塞拜疆人民的反叛,恢复它在新疆的影响。
    T 4 9 d 1
    T 4 9 d 1
    1944年11月,阿塞拜疆人建立了东阿塞拜疆共和国。此后,斯大林和蒋介石在新疆问题上斗法时,这个插曲是理解各自策略的最好的背景。不过,战后是斯大林面呈不再是蒋介石企图改变“现状”。
    T 4 9 d 1
    T 4 9 d 1
    如果苏联军队继续分驻新疆各地,如果苏联顾问人员和经济利益进一步得到保护,如果1944-1945年间国民党在新疆的影响仍得微弱,就不会建立东阿塞拜疆共和国,向中央政府的权威提出挑战。当然,东阿塞拜疆共和国的建立不过是中国统一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
    T 4 9 d 1
    T 4 9 d 1
    有人认为,蒋介石新疆政策体现出来的过火的民族主义倾向是令人吃惊的。在苏德战争中,无论是希特勒还是斯大林,谁赢得战争的胜利,对蒋介石来说似乎都一样。
    T 4 9 d 1
    T 4 9 d 1
    1942年蒋介石见过的甘地也认为,国家的解放,要求他领导下的革命运动,不支持英国的战争。即使日军正向缅甸推进,对蒋介石来说,恢复中国的强大需要收复失地,或至少是收复那些重要的地区。
    T 4 9 d 1
    T 4 9 d 1
    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强弱程度,可能有微小的不同,但它们在镇压中国人民和反对中国成为强国,这一点上是一丘之貉。
    T 4 9 d 1
    T 4 9 d 1
    是苏联帮助中国从日本手中收复华北,纳粹德国帮助中国从苏联手中收复新疆,还是美国帮助中国收复台湾和满洲,这对蒋介石来说,并没有多大差别,它们都是需要时加以利用的帝国主义列强而已。
    T 4 9 d 1
    T 4 9 d 1
    在重庆谈判后,张治中护送毛泽东和周恩来,从延安返回重庆,板凳没有坐热,便接到蒋介石指令,必须于第二日直飞新疆迪化,与新疆三区代表谈判“伊宁事件”。
    T 4 9 d 1
    T 4 9 d 1
    这是在完成两赴延安的使命之后,张治中承担的又一次“和平之旅”。
    T 4 9 d 1
    T 4 9 d 1
    所谓“伊宁事件”,既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背景十分复杂的一桩“公案”,其直接起因,可以说是新疆军阀盛世才推行封建专制统治,长期积累的各种社会矛盾总爆发的结果。
    T 4 9 d 1
    T 4 9 d 1
    新疆作为中国一个行省,甚至于超过英、法、德、意四国面积的总和,地域辽阔,便是土地资源及矿产资源的极度丰富;民族众多,便是文化传统的多样性与丰富性;边境线长,便是与各国人民交往的频繁性与开放性等。
    T 4 9 d 1
    T 4 9 d 1
    然天下事,“盛于彼者衰于此,长于左者短于右”。新疆的三大特点,形成了新疆的特殊省情。
    T 4 9 d 1
    T 4 9 d 1
    地域辽阔,但在中央政权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情况下,天高皇帝远的边陲地区,便很容易出现抗命不遵的割据之势;
    T 4 9 d 1
    T 4 9 d 1
    民族众多,但在不善于处理民族关系的情况下,则很容易将一般社会矛盾上升为民族矛盾,进一步加剧社会震荡;
    T 4 9 d 1
    T 4 9 d 1
    与多国接壤,但在民穷国弱的情况下,则很容易受外国势力影响或利用,甚至产生分裂主义倾向等。
    T 4 9 d 1
    T 4 9 d 1
    事实证明,自清朝以来,这几大问题,无不令治新大吏为之头痛。
    T 4 9 d 1
    T 4 9 d 1
    军阀盛世才当然也不能例外,但盛军阀更有其先天不足之处,这就是他的上台,原是借助于军事政变,政治上未获得中央及新疆各界的广泛承认。
    T 4 9 d 1
    T 4 9 d 1
    这就迫使盛军阀不得不靠玩弄政客手腕,一方面大玩纵横术,在苏联、中共及国民党中央政府等政治力量之间,游走不定,出尔反尔,企图从中渔利;一方面则大搞残民政治,极力推行高压政策及特务统治,造成民怨沸腾,人人自危的局面,以巩固其军阀统治。正是“多行不义必自毙”,盛军阀虽得计于一时,但久之终不能免于被唾弃。
    T 4 9 d 1
    T 4 9 d 1
    1944年秋,重庆政府以农林部长作筹码,迫处于在四面楚歌中的盛军阀交出新省政权,继任省主席为蒙藏委员会委员长吴忠信。
    T 4 9 d 1
    T 4 9 d 1
    吴是蒋的亲信老臣,多年来,以其元老身份,主持蒙藏委员会,在和睦蒙藏及安抚边疆等方面,替蒋做一些场面上的事情。民国时期,“蒙藏部长”的实权不大,但地位极尊,为真正的“一品大臣”。
    T 4 9 d 1
    T 4 9 d 1
    吴以“蒙藏部长”的身份出任新省政府、资历、权力都是没有问题的,缺少的就是“新政”了。
    T 4 9 d 1
    T 4 9 d 1
    于是,吴上任伊始,为扫除盛氏弊政,大砍“三板斧”:清理监狱、宣抚地方及敦睦邦交。这当然是对盛军阀残民政治的一个矫正,策略上并没有错。但多年来,吴虚悬尊位,高高在上,在政策的制定及运用方面,不免有些好高骛远与操之过急,且与新疆的特殊省情脱节,以至急切之下,闹出了大麻烦。
    T 4 9 d 1
    T 4 9 d 1
    从盛氏的高压,一变而为吴氏的宽松,中间在缺乏必要缓种与过渡的情况下,多年来日积月累的各种社会矛盾瞬间释放出来,其能量之大,不免以激水漂石、鸷鸟毁节之势,酿起变故,这就是著名的“伊宁事变”。
    T 4 9 d 1
    T 4 9 d 1
    当时,新疆在地理、民族及经济等方面,与苏联联系最为密切,且苏方对亲美的国民党当局怀有强烈的猜忌心理,故对“伊宁事变”渗入了复杂的国际背景,新疆问题日趋严重。
    T 4 9 d 1
    T 4 9 d 1
    加之新疆当局以此缺乏防范,兵力空虚,情服不灵,在来势凶猛的事变面前,不免手足无措,彷徨失计,局势为之动荡不安。
    T 4 9 d 1
    T 4 9 d 1
    伊宁为我国西北边陲重镇,伊犁区首府,东距新疆省会迪化500公里,为新疆西部及北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T 4 9 d 1
    T 4 9 d 1
    1944 年9月,伊犁区尼克县哈萨克族牧民首先起事,随后攻占县城;11月7日,伊宁县维、哈等族牧民亦武装起事,迅速包围代表新疆当局的行政专员公署及警察局,占领各军事要点及交通要冲,控制了整个市区。接着,起事者成立临时政府,并向各县发动攻势,迅即控制全境,史称“伊宁事变”。
    T 4 9 d 1
    T 4 9 d 1
    1945年4月间,事态逐渐向塔城、阿山地区扩展,并组成伊、塔、阿三区民族军,先后攻占塔城、承化等地区首府。
    T 4 9 d 1
    T 4 9 d 1
    是年8月间,起事者攻陷北疆伊、塔、阿全境,正式成立三区政府,通过发布施政纲领,与新疆当局抗衡。此后,三区军队兵分两路,一路东出,向迪化进发,9月间已达玛纳斯河西岸,距迪化仅余140公里;一路南下,越过天山,向南疆进发。
    T 4 9 d 1
    T 4 9 d 1
    新疆的事态,真是万分危急了。
    T 4 9 d 1
    T 4 9 d 1
    9 月14日,重庆举行党政军联席会议。侍从室情报组长唐纵出席会议之后,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党政军联席会议,白健生为新疆问题大发议论。现时匪军陷乌苏,进逼迪化,南疆蒲犁失守,拜城亦陷。北疆伊犁、塔城、阿山三区为匪所占。通甘肃道上之七角井匪迹出没其间,迪化不陷亦成孤立。全疆危在旦夕,是诚可虑!
    T 4 9 d 1
    T 4 9 d 1
    据此,国民党新疆省政府主席吴忠信与第八战区司令长官朱绍良都已是六神无主,不得不连连急电中央政府驰援,电文中甚至出现了:内乏可用之兵,外无一旅之援、事态严重,前途不测,只有一死殉国等绝望之语。
    T 4 9 d 1
    T 4 9 d 1
    蒋意识到问题严重,一则急电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郭寄峤入新,以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参谋长的身份,协助临阵慌张的朱绍良,指挥新疆战事;一则急调青海马家军劲旅、骑兵第5军入新增援,以防新省局势崩盘。
    T 4 9 d 1
    T 4 9 d 1
    但是,以蒋的认识,深知这只是权宜之计,不足以从根本上稳定大局;同时,新疆省问题十分复杂,设若一着不慎,即有全局之危,需有一位政略、战略俱佳,胆识、卓识兼备的大员,亲飞新省,对局势作出整体评估,以便中央研究对策。
    T 4 9 d 1
    T 4 9 d 1
    蒋把手下的谋臣猛将扫视了一遍,深感可以赋予台上重任的,非张文白不行。
    T 4 9 d 1
    T 4 9 d 1
    行前,蒋交代张治中的任务是:“振奋士气,安定人心,考查这次事变的实在情况,提出报告,作为解决问题的参考。”
    T 4 9 d 1
    T 4 9 d 1
    蒋为之捧场说:“你去一去,可以安定军心人心”,“希望能够挽救新疆,安定边疆”。
    T 4 9 d 1
    T 4 9 d 1
    这是发生在9月13日的事情。
    T 4 9 d 1
    T 4 9 d 1
    当时,正是重庆谈判的关键时刻,张治中临时将军队问题的谈判中断了4天,以执行其赴新考察的使命。
    T 4 9 d 1
    T 4 9 d 1
    张治中抵达迪化,不免让孤悬塞外的边疆大臣吴忠信喜出望外。
    T 4 9 d 1
    T 4 9 d 1
    吴为合肥人,有人谀称其是继“李(鸿章)合肥”、“段(祺瑞)合肥”之后的“吴合肥”,吴欣然色喜,居常亦以“兼容并包”自勉勉人,这与张治中主张国共合作的政治风格亦颇多相通之处。
    T 4 9 d 1
    T 4 9 d 1
    吴、张都是皖中人士,又都是蒋的宠臣,两人成为政坛知己,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T 4 9 d 1
    T 4 9 d 1
    长沙大火期间,张处境艰难,吴极为关切;张的胞弟张本舜长期跟在吴的身边,先后被吴委以安徽省公安局长、新疆财政监察委员会主任等要职,得吴关照甚多。
    T 4 9 d 1
    T 4 9 d 1
    张治中到迪化视察局势,正是吴所盼望的人选。于是,张、吴同寓主席官邸新大楼,同起居,共饮食,言为心声,颇为相得。
    T 4 9 d 1
    T 4 9 d 1
    张治中在迪化停留了3天,情况很快弄清楚了。其实,也不难弄得清楚。三区军队的前锋距迪化只剩下两天路程,随时有进攻迪化可能;而守备迪化的兵力仅有6个营,正在赶调的骑兵第5军最快也要8至10天之后才能到达。
    T 4 9 d 1
    T 4 9 d 1
    张治中与吴忠信、朱绍良商量的结果,一致认为:新疆问题,除了通过和平谈判,谋取政治解决之外,别无选择。
    T 4 9 d 1
    T 4 9 d 1
    张治中认为:新疆距内地路途遥远,从兰州到迪化,坐飞机要8个小时,乘汽车更要一两个星期,不但增兵不易,补给亦很困难。要以武力解决,现在殊无可能,这是其一;
    T 4 9 d 1
    T 4 9 d 1
    “伊宁事变”的背后,既有民族矛盾掺杂其间,又有苏方暗中支持。考虑到民族关系中中苏关系,投鼠忌器,也不能动武,这是其二;
    T 4 9 d 1
    T 4 9 d 1
    此时,国民党的战略重点,是与中共争夺华北、东北等广大腹地。新疆乃西北边陲,已无力顾及,这是其三。
    T 4 9 d 1
    T 4 9 d 1
    张治中深知:政治解决的途径,只能是和平谈判;而和平谈判的基础,则必须取得苏方的合作。
    T 4 9 d 1
    T 4 9 d 1
    为了试探苏方的态度,张治中到达迪化的次日,便约见苏联驻迪化代总领事叶谢也夫。
    T 4 9 d 1
    T 4 9 d 1
    叶氏表示:新疆问题是中国内部的事情,苏联不便干涉中国内政。不过,就他个人的看法,这件事最好是设法和平解决。
    T 4 9 d 1
    T 4 9 d 1
    苏方的这一态度,正中张将军下怀,张表示同意他的看法,并问他愿不愿意代为疏通,以打开和平谈判的通道。并要求伊宁方面停止军事行动,双方派代表商谈。
    T 4 9 d 1
    T 4 9 d 1
    叶氏答应把张的意见转达莫斯科方面;并表示个人愿意进行调停,但在没有得到政府指示前,不能有所行动。叶氏并建议,最好由中国政府向苏联政府提出,较为有效。
    T 4 9 d 1
    T 4 9 d 1
    摸到苏方的底牌后,张治中急电重庆,向蒋报告:此间情况十分紧迫,除非伊宁军队中止前进,迪化殊无把握确保,目前只有通过外交一途和平解决,否则迪化一失,则局势全非,今后即能恢复,亦须费极大力量与极长时间,夜长梦多,变化难测,恐影响中央威信太大,应请当机立断,不要拘于外交常轨,可否即电驻苏大使傅秉常,向苏联政府提出和平解决新疆局势并今后中苏在新疆经济合作意见,请苏联方面出面调停。
    T 4 9 d 1
    T 4 9 d 1
    电报发出后,张治中感到再留下去亦无必要,即于16日飞回重庆。
    T 4 9 d 1
    T 4 9 d 1
    苏方的回应很快,张返回重庆不久,便得到苏联驻华大使彼得罗夫提交给中国政府外部部的备忘录,声明:“苏联政府因关切其与新疆接壤地区之安宁与秩序,如中国政府愿意,则准备委派驻伊宁领事,试对中国政府提供可能之协助,以便调停新疆已造成之局势。”
    T 4 9 d 1
    T 4 9 d 1
    苏方暗示:苏联希望三区能自治,但不支持其脱离中国。外交部在请示蒋介石后,即作出答复,对于苏联政府愿意协助表示感谢,称“此次事变,我政府已派张部长治中赴新调查实情,即为改良待遇之张本。我政府甚望此次事变分子派代表至迪化,向张部长陈述意见,以便商洽解决,政府必根据既定政策,使新疆全体人民在政治经济上,与内地人民获得同等待遇。
    T 4 9 d 1
    T 4 9 d 1
    苏联驻伊宁领事愿意协助,请即代为通知并介绍彼等到迪化晋谒张部长,商洽进行和平解决办法”等。
    T 4 9 d 1
    T 4 9 d 1
    据此,张治中开始准备新疆和平谈判预案。此时,国共双方正为中共军队缩编及解放区政权问题,吵得一塌糊涂,谈判濒于破裂,张治中亦被弄得脑袋发大,活动安排已经十分紧张;但新疆问题的解决,如箭在弦上,刻不容缓了。
    T 4 9 d 1
    T 4 9 d 1
    为了研究新疆的历史地理、风土民情、文化经济、民族宗教等,张治中搜集了大量有关新疆问题的史书。
    T 4 9 d 1
    T 4 9 d 1
    其中,以清代名臣左宗棠的《左文襄公全集》,以及原新疆省长杨增新的《补过斋文牍》、《补过斋日记》等史书,尤为张将军关注。
    T 4 9 d 1
    T 4 9 d 1
    同时,张将军邀请一批熟悉新疆问题的专家学者等,组成一个顾问班子,为他解决新疆问题出谋划策,诸如孙科系的梁寒操(国防最高委员会副秘书长,1942年曾随朱绍良入疆,迫盛世才还政于重庆政府),CC系的彭昭贤(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副部长,1934年曾任新疆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长),中苏文化协会秘书长屈武(曾任新疆省政府委员兼迪化市市长、军委会苏联顾问处处长等职,在苏联学习生活达10年之久,十分熟悉新疆问题及苏联情况),复兴社的邓文仪(军委会政治部第一厅厅长,1935年曾任中国驻苏联大使馆武官),回教徒王曾善(中国回教协会理事长,由白崇禧推荐),以及张将军的政治密友张静愚、亲信干部刘孟纯等。
    T 4 9 d 1
    T 4 9 d 1
    张治中与顾问班子深入研究的结果是:新疆问题既是民族问题,也是外交问题。解决新疆问题的关键,一是民族平等;二是中苏亲善。但是,这两点都不易得到党内顽固派的理解和支持,“特别是亲苏一节,阻力更大”。
    T 4 9 d 1
    T 4 9 d 1
    就当时重庆政府的外交而言,亲美反苏,是其基本倾向,张想在新疆另搞一套,显然不易。不过,张有的是办法,他可以接受赴新和谈作为条件,从蒋手里讨得一支“便宜行事”的“尚方宝剑”,以排除党内的干扰,顺利贯彻新疆和谈的既定方针。
    T 4 9 d 1
    T 4 9 d 1
    果然,蒋听了张的汇报,用肯定的语气表示:“新疆问题你可以全权处理,有什么问题你随时可以打电报来!”
    T 4 9 d 1
    T 4 9 d 1
    涉及新疆和谈问题的一切大政方针,张不但不需要请示国民政府行政院,亦不必顾忌国民党中央委员会,而只须听命于蒋一人就行了。事实证明,新疆当局能与三区代表达成和平协议,不能不说是张治中便宜行事的结果。
    T 4 9 d 1
    T 4 9 d 1
    10月14日,张刚刚结束了国共重庆高峰会谈,没有得到一点喘息的机会,便亲率梁寒操、彭昭贤、屈武、邓文仪、张静愚、刘孟纯、王曾善等一干智囊人物,二度飞越天山,赶赴迪化,开始了与新疆三区代表谈判的艰难历程。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