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驻扎的这个村子叫杜庄,有百十来户人家,日子过得十分清苦。夏少校养伤的这户人家的男主人姓杜,是村里的民兵队长,一个四十多岁极豪爽的汉子,媳妇是典型的山里女人,勤劳能干,把家操持得井井有条,两人育有一子一女,日子虽苦却也温馨快乐。
夏少校现在的身份是八路军的伤员,所以他那套扎眼的行头已然换成一身七成新的八路军军服,狙击步枪和野战背包也暂时交给刘营长保管,仅带一支大花口撸子防身。杜家的小儿子今年十四岁,人小鬼大,精力旺盛,天天缠着夏少校讲杀鬼子的故事,似乎永远也听不厌。
今日无风,艳阳高照,夏少校坐在院里晒太阳,一边抽烟一边给小杜讲故事。杜庄位于行山深处,与山外缺少联系,消息闭塞,年轻人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夏少校所讲的每一个细节都令小杜兴奋不已,时常插嘴提问。
夏少校阅历丰富,口才也不错,故事讲得跌宕起伏,就连在一旁忙着择菜做午饭的杜大嫂也忍不住侧耳倾听起来。故事刚讲到一半的时候,刘营长带着一个穿便装的中年男人走进院来,夏少校立刻不讲了,正在兴头上的小杜明显有些不高兴,却被母亲急忙拽到一旁。
刘营长没有当场给夏少校介绍中年男人,而是示意他进屋去谈,搞得还挺神秘。进屋后,三人坐在炕上,刘营长这才正式做介绍,中年男子原来是中共漳河地委的赵山同志,是专程赶来这里向夏少校了解一些情况的。
看到夏少校一脸茫然的表情,刘营长连忙解释道:"你不是让我帮忙打听李强等人的下落吗,我当天就向团部作了汇报,他们很快就联系上了主管上阳县的漳河地委,赵山同志就是前来了解情况的。"
漳河地委为什么要派人来向自己了解情况,这事情绝不似刘营长说的那么简单,其中必有隐情。夏少校想到这里,便直接了当地问赵山:"赵先生,李强他们现在在哪里?"
赵山却反问道:"你是如何认识李强的,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夏少校无声冷笑,"你这是在审问我吗?"
"请你如实回答,这很重要。"
"我要是不回答呢?"
"这……"
双方的谈话陷入了僵局,屋内的气氛十分尴尬。刘营长看出夏少校不喜欢赵山的问话方式,所以才故意拿话顶他。搞成现在这样的局面他也始料未及,自己只得出面做和事佬了,便笑着朝二人说:"大家都是自己人,有什么事可以心平气和地谈,不要伤了和气嘛!现在已经是午饭时间了,我看咱们边吃边谈怎么样?"
不等两人回答,刘营长便扭着屁股下炕开门,高声问杜大嫂午饭做好了没有,杜大嫂说做好了,马上就送过来。经刘营长这么一搅和,僵局被打破了,尴尬的气氛缓解了不少。夏少校掏出纯金烟盒,打开取两支香烟分别递给赵山和刘营长,赵山微笑着接过香烟,对自己刚才的问话方式向他道歉。
夏少校摆手说没关系,一点小误会而已,然后就简单说了说他是如何在北峪村认识李强的,又是如何一起联手端掉了鬼子的岗楼的,专拣重点说。赵山听得很认真,还掏出一个小本子将重要的内容记录下来,然后又提了一些相关的问题,夏少校也一一作了回答。
该轮到夏少校发问的时候,杜大嫂和儿子把午饭送进屋来,摆放在炕桌上,夏少校让母子俩一起上来吃,杜大嫂知道他们有事要谈,当即摇头说不用了,自己和儿子到外面吃,说着便拉起小杜走了出去。
午饭很简单:一大盘醋溜白菜,十几个杂面饼子,一碗自家腌制的咸菜,三碗熬得稠糊糊的小米饭,另外还有七八棵洗剥干净的生葱和一小碗甜面酱。
夏少校最喜欢吃大葱蘸酱,当下便不客气地抓起一棵生葱,将鲜嫩的葱白伸进酱碗里蘸了蘸,随后塞到嘴里喀嚓咬掉一截,就着杂面饼子咀嚼起来,吃得十分香甜。刘营长和赵山对夏少校这么快就适应了山里的饮食都感到惊讶,看他那吃饭的架势,跟土生土长的山里人也没什么区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