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一百二十二节 论法道之别

作者:魔帅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连三日,刘荣都呆在自己的寝居中,大门不出。
    他把慎子十二论与儒家的诸多经典反复,企图从中找出相通之处。
    但遗憾的是,慎子的思想中充满了对儒家尚贤的嘲讽,所谓‘尧为匹夫,不能使其邻家,至南面而称王,则令行禁止。’
    这使得刘荣对慎到的顽固,感到非常头疼,要知道法家之所以不敌儒家,最大的原因就是法家不尚贤,认为人性本恶,应该用法律来制止人性中的恶。
    这些道理,对后世的人来说,自然是再正确不过的真理了。
    可惜的是,对这个时代来说,法家的思想,并不适合统治这样庞大的一个国家,要知道目前大汉国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口不识字,百分之七十的人口生活在温饱线以下。
    人民在痛苦中挣扎,他们需要一个精神上的慰籍,使他们的心灵可以得到暂时的寄托,他们更需要一个不怎么干涉他们私人生活的官府,一般村子里发生点什么事情,人民首先想到的是请家族中有名望的老人出来仲裁,而不是政府。
    至于各个利益集团,那就更是不会喜欢法家,他们有着自己的利益需求,而且谁都不是什么干净的东西,特别是官场中的人,一入官场,自然有潜规则尾随而来,不遵守潜规则的人,统统被淘汰了。
    而对于许多官员而言,贪污受贿,玩点小手段,那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所以官员也不愿意法家主政。
    到后来。当薰仲舒玩出春秋决狱的把戏后,整个官场与各个利益集团一片欢呼,因为春秋决狱实在是太符合他们的心意了。
    而春秋决狱,实际上就是在最大程度上维护各大利益集团的利益。
    所谓春秋决狱,乃是以孔子所着地《春秋》一书为基础,作为决断刑事与民事案件的最高法律。
    其核心思想便是所谓的原心定罪与亲亲相隐。
    原心定罪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孔子诛少正卯,当年孔子以‘心逆而险,行僻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五大罪状,把少正卯诛杀。
    这五条罪名,没有一条是有证据的,完全都是孔子自己的想象和判断,但是,孔子认为少正卯居心不良,虽然没有事实犯罪。但是有犯罪想法与动机,于是便杀掉了他。
    到了后来的春秋决狱之时,原心定罪给皇帝与官员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官员们审理案件时,完全可以依凭自己的喜好与倾向,对案件下定论。
    根据原心定罪的理论,即使某人犯了罪,并且有了犯罪事实,那么只要审理那人地官员,认为这个人虽然犯了罪。但是其出发点与立场是好的,这个人的心里有忠孝礼仪,心向社稷是一个良民或者忠臣,那么此人便可以得到从轻处罚。或者赦免。
    而假如官员,认为某某的行为与言论不符合儒家的思想,有犯罪动机,但没实施犯罪,那么这个人不死也得脱层皮。
    至于皇帝,更是对原心定罪带来的好处欢呼雀跃。
    ‘腹诽’这个罪名,便是武帝根据原心定罪的理论,重新设立地一个罪名,根据这个罪名,只要皇帝认为某某不忠。或者某某在心里对我这个皇帝有不忠的想法,那就可以把他定罪,杀个干净。
    至于亲亲相隐。则为后来的门阀世家掌控国家建立了基础,根据亲亲相隐的原则,一个家族中的人,应该包庇自己家人除了了那些十恶不赦之外的罪行的犯罪事实,一个家族中的兄弟父母,不得举报自己家人的犯罪事实,否则,那就是有罪地。
    于是,在有了这么多好处与利益后,上到皇帝,下到百姓,全部都对春秋决狱歌颂不已,从此再无任何人有能力,可推翻春秋决狱在中国古代的地位,从此法家的地位被一部《春秋》所取代,继而儒皮法骨的时代来临了。
    当然,春秋决狱并非没有好处,至少春秋决狱虽然使得官员地腐败程度迅速加快,但它也为稳定社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在某种程度给皇权进行了一定的限制,春秋决狱之后,便是皇帝也必须遵从儒家的礼法制度,大臣从此可以干涉皇帝的私事,防止了皇帝因个人喜好而导致国家崩溃。
    刘荣是不怎么喜欢春秋决狱的。
    因为正是春秋决狱的出现,使得儒家第一次出现了变质,并给后世的朱程两个王八蛋篡改儒家经典,提出理学创造了机会。
    理学出现后,中国古代的思想发展,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到了满清时期,理学更被无限扩大,整个民族地思想因此被阉割。
    当然,责任也不能完全推到理学的身上,事实上,刘荣以为这世界上没有绝对坏的学问,只有绝对坏地统治者。
    只要统治者心怀国家,那么便是魔鬼的理论,也可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前进的动力。
    但是,假如某个
    ,将人民当成奴隶,那么你就是把儒家,法家,道家集合到一起,这个统治者也可以用这些诸子百家的精华理论,干出丧国辱权的事情来。
    这也就是虽然同是理学为基础,但明朝的皇帝面对外来威胁,毫不妥协,而满清则签定了连他们自己也数不清到底有多少卖国条约的原因。
    治世之道,唯在于一心而已。
    三日之后,时间到期,刘荣不得不走出行宫,坐上撵车离开。
    从到上党的这一段路上,刘荣与主父偃与汲黯不断的就慎到的理论与法家和儒家以及黄老派之间的差异与共同点进行讨论。
    汲黯与主父偃显然都是聪明人,他们迅速的从刘荣的话中,得出了太子的思想已经转变到了支持慎到地方面。
    于是,主父偃迅速改换门庭,某日清晨他甚至捧着慎到的书。大声的朗读,以此表达自己已经成为慎到门徒的立场。
    与人说话,更是言必称‘慎子曰:……
    —
    连带着之后王启年也迅速改换了门庭,加入慎到门徒的行列,虽然他从来也不知道慎到与孔子,韩非子,老子的差别在那里。
    上有所好,下有所效的理念迅速蔓延开来。
    几日之后,刘荣身便已经出现了无数的慎到门徒,唯一还在坚持自己理想的就只剩下了汲黯。
    这日。刘荣又趁着清晨精神状态很好的时候,把汲黯叫上撵车,与之辩论起来。
    “大君任法而弗躬,则事断于法,而若君不私亲,法不遗爱,则上下无事。天下无事,此无为而治之真谛!”刘荣笑着道:“卿以为如何?”
    汲黯笑道:“殿下,您这是狡辩!”
    “寡人那里狡辩了?”刘荣站起身来,看向撵车之外,指着大地道:“上善若水,水利万物则不争,老子言: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寡人以为此圣人之言,治世之道,然老子未言,民若犯禁。当以何裁之,所以,寡人认为慎到乃老子门徒,承上启下,述老子之微言大义,开天下裁决之道,汲卿,寡人那里说错了?”
    汲黯笑了笑,他当然知道这些天,太子专门读了慎子十二论与公孙龙地白马论。一身狡辩之功,已经尽得公孙龙之真谛。
    当年公孙龙在平原君府邸,那是舌战百家诸子。能把白马说成非马的人物。
    而现在,太子这是明摆着要把慎到归入黄老派,这怎么行?汲黯摇了摇头,这天下人可是都知道,慎到是介于法家与黄老家之间的游离分子,慎到的思想,专门打擦边球,你可以说他是披着黄老派皮的法家,也可以说他是披着法家皮的黄老派。
    跟太子争论慎到到底是黄老派还是法家,他汲黯可还没糊涂到那个地步。
    不过对于法家,特别是慎到的思想,身为黄老派地汲黯还是很有好感的,要不然当初发现慎子十二论,他也不会那么激动。
    但是,对于汲黯来说,要把慎到列入黄老派,却是难以接受的,因为慎到的文字,通篇都是描述怎么以法治天下,而非无为治天下,顶多也就是带上了那么一层无为的皮。
    于是他道:“殿下,您这是强人所难!”
    他站起来道:“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知治国,国之贼,不以知治国,国之德也,夫法家发明宗旨,以法治天下,使百姓知其进退,非圣人为!”
    刘荣听了,嘴角一动,方才他以老子道德经中的话,来指出慎到属于黄老派,但是汲黯方才那话,亦是引用了道德经第六十五篇的话,来指出黄老派与法家的最大不同。
    法家的目地与治国思想,在于用严格的法律,约束人民,使人民懂得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
    但是,黄老派却是有一个愚民的核心思想,这一思想告诉那些学习黄老的人,对于人民,你最好地办法,就是不要把真理与事实告诉他们,免得引起纷争。
    而慎到的思想中,虽然带着浓厚的无为而治的理念,但是,他的无为是建立在法律的有为上,即君主与官员不应干涉法律的运行,使法律能够公正的约束整个国家,以政府的无为,实现法律的有为。
    汲黯接着说:“慎子言:贤智不足以服众,而势位足以之。此大缪也,望殿下察之!”
    说完,他便匍匐在撵车上,等待刘荣地裁决。
    他指出的确实是法家在这个时代的最大缺点,法家重权术势,而慎到重势,所谓势就是政府地权利,他的思想中带着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与现实色彩。
    他认为一个人你纵是有天大的才干,倘若没有权利,那你就是废物,而反之,倘若一个没有才干的人,掌握了权利。那么他也是一个人物。
    这很现实,也是事实,但
    合中央的统治,更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要知道,下层的百姓最是擅长于捕风捉影,法家地思想中带着的浓厚现实色彩,一旦被传播到广大下层百姓中,若是太平盛世,人民安居乐业,那还罢了。
    可是一旦时局有变。社会出现动荡,那么法家的那些思想,就将成为农民起义的导火索。
    而且,法家的思想中带着的功利色彩,容易使下层官员出现急进的心态,这又不利于国家政策的稳步实施。
    所以,历史上儒家能够淘汰法家。并迫使法家不得不依附在儒家的皮下,实施自己的抱负,这并非仅仅是因为独尊儒术,更多地是因为法家不能愚民。
    这很可笑,也很可悲,但却是事实。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那个统治者,都是以愚民为第一要务,不使下层百姓清楚中央的腐败。愚弄他们,编造太平盛世的谎言,以此维护自己的统治。
    这个思想,在刘荣来的现代社会中。依然存在。
    但是,刘荣却不喜欢愚民,诚然,他的性格受到了天子地严重影响,带着非常浓厚的独裁思想。
    然而,在他看来,独裁仅仅是为了推行自己的理想,将他梦想中的大汉,带到这个世界,把大汉国打造成一个千年不衰的强大帝国。
    而要实现这一点。开化民智,普及文化,维护传统文化遗产。并将之发扬光大,是必须实现的,战国时期的思想,不应该受到统治者的毁灭。
    而且,刘荣相信,只要他能够击败匈奴,把丝绸之路控制起来,并因此获得大量的财富,来增加政府地收入。
    那么凭借着无双的武功与文治,整个天下都将因为他的强权而团结。
    作为后世的人,刘荣太清楚当领导人被神化后,百姓心中地崇拜思想,能够干些什么事情了。至少,他个人的独裁与独断能力,是没有人可以动摇的。
    至于他死后……开,难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干某些事情,那关他什么事情?
    总之,刘荣是一个自私的人。
    “这就是寡人所烦恼的事情啊!”刘荣摇着头道:“慎子之言虽善,但是太重于势,以为势之所在,无往不破,太过于极端了!”
    民智的开启,归开启,这法家重权术势的毛病,却必须想办法,好好的遮掩一下,至少,在天下百姓识字率达到七成之前,它不应该明目张胆的出现在这个世界,否则,那将带来灾难。
    法家,其实是一个专门为高学问地人,准备的学问,而非为世俗准备的学问。
    有着很高文化地人,能够从法家的思想中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但是,贸然的把法家那些权术势引入民间,却可能引起社会的动荡,对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形成冲击。
    这就是为什么现代的人,觉得法家是治国之道,而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带着明显愚民色彩的儒学,却能够占据统治地位的原因。
    比时代领先一步,你是成功者,但比时代领先十步,那么你将被时代所抛弃。
    刘荣还没有傻到一上台,就要把自己的理想全部付诸现实,在那之前,必须要有一个平稳的过渡期。
    这也是为什么刘荣天天拉着汲黯,想要把慎到归入黄老派的原因。
    因为一旦慎到进了黄老派的***,那么他就可以打着黄老的旗子,行法家之实,又可以避免过早的引起某些争论,导致严重的后果。
    汲黯沉默了,他并不认为太子的想法有什么可行性。
    以法治天下,在现在的情况下来说,实在是太遥远了,人民根本没有做好接受法治的准备,他觉得回到长安,他必须好好跟天子汇报一下太子的这些想法。
    虽然天子也是一位崇尚法家的人,但是……很明显,天子知道什么东西碰不得,什么东西碰得。
    这时候,一队骑兵,由远而近从河东的方向而来。
    打头的骑兵,手持天子节,刘荣见了他意识到,长安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于是他令王启年前去询问。
    没多久,王启年便跑了回来,他告诉刘荣:“殿下,贾娘娘了!”
    刘荣一时间愣住了,贾姬死了?这怎么可能?刘荣记得,自己离长安之前,贾姬的身体看上去非常好,怎么可能这么快死掉?但是,天子节不会骗人,贾姬真的死了。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