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28章 六艺学堂的实践课(五更)

作者:青史尽成灰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大宋的汴京,拥有无数的光环,人口最多,经济最繁荣,规模最庞大,市容最整齐,文化最兴旺,娱乐最丰富……有最良心的下水道,有彻夜不眠的夜生活,一个看门的小官甚至都比蛮夷之地的国王过得舒服。
    如此多的美誉,加在汴京,让这座城市光彩万丈,光耀千古……只是王宁安很不欣赏汴京,算一算吧,汴京都是什么人撑着?
    屈一指的是皇帝和老赵家的宗室,然后是宫里的太监,世袭的勋贵将门,还有满朝的高官,天下各地的学子,以及号称几十万的禁军。
    这些人加起来,还有他们的家眷,至少占了汴京常住人口的八成。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不创造财富!
    换句话说,汴京的繁荣完全是建立在吸纳整个帝国血液的基础上,里面的人负责分配财富,消耗财富,却不生产财富。
    汴京就像是一座云端的城市,繁华却没有根基,一切都靠着外面供给,却不创造任何东西。面对铁蹄践踏,丝毫没有战斗力,天门洞开,城中的天之骄子都变成了野蛮人的奴隶,繁华的图景被撕得七零八落。
    王宁安心中的城市不应该是这样,一座有生命力的城市先要有产业,有强悍的创造财富的能力,提供优质商品,而不是单纯的消耗。
    他规划的沧州,先是捕鲸,这是城市的根基。初期要有2o艘捕鲸船,每一艘按1oo人计算,这两千人就是沧州的工蜂,负责采集花蜜,提供城市展的动力。
    站在一处礁石上面,王宁安颇有种指点江山的感觉。
    “这一片就是码头,需要立刻平整土地,建设船只停靠的避风港,还要一个修船的作坊,至于造船,等到招募到工人再说。”
    离开码头,就是交易市场,捕捉的鲸鱼在这里分割销售。
    穿过市场,就是一片作坊,负责腌制鲸肉,熬出鲸油。紧挨着鲸油作坊,就是制作蜡烛和肥皂的区域。
    生产出来的东西包装好之后,就由车队运走,分销各地。
    整个流程,就是新城市的中轴线,也是财富创造线!
    在城区的北部,有办公的衙门,生产弓弩的军需作坊,还有缝制衣服铠甲的工场,以及学堂,医馆,庙宇等等建筑。
    城区的南边,主要是酒饭茶肆,青楼书馆,总而言之,是给出海渔民提供放松休息的地方,外地来的商人也可以到城南放松娱乐,洽谈生意。
    北部办公,南部经商。
    这就是未来城市的大格局,为了保卫城市的安全,在西门外设立大营,驻扎人马,南部建立一道外城,保护从四周乡下过来的小商小贩。
    整个城市并非四四方方,规矩森严。坊市绵延,工场作坊星罗棋布,别具匠心。
    “二郎果然是有大丘壑!”
    欧阳修不停赞叹,只是老夫子忧心忡忡,“这么大的工程,花费可不少,老夫却没见你着急,莫非真有点石成金的本事不成?”欧阳修自己都笑了。
    王宁安一拍胸脯,“点石成金不敢说,但是有很多人捧着钱找上门,是吧?韩老哥!”
    韩维凑过来,笑着说道:“为了救济灾民,我们韩家不辞劳苦,愿意出钱5o万贯,协助二郎,尽快把码头建起来,时间不等人啊!”
    他说得煞有介事,一副忧国忧民的模样,只是过去一年多,怎么不见你们韩家出钱救济?还不是看到有利可图?
    欧阳修猜的不错,王宁安已经将河北东西两路的蜡烛和肥皂的代理权交给了韩家,顺便还在码头划了一大块土地给韩家。
    光是蜡烛和肥皂,一年就有几十万贯的收入,而码头运作起来,更是寸土寸金,韩家以往都把功夫放在了土地上面。拼命兼并土地,收取租金。
    自从和王宁安混了之后,烈酒走私,白砂糖,捕鲸……哪一项的利润都远远过收地租。虽然韩家还是迷信土地,但是却也更看重商业利益,这一步就是韩家转型的关键!
    韩家如此,曹家更不会落后,他们圈占了更大的一片,甚至准备组建自己的捕鲸船队。除了他们之外,早先和王宁安走的很近的杨家也动作了,他们拿出了二十万贯,也要分一杯羹。
    还没怎么样,王宁安手上的启动资金就差不多15o万贯,欧阳修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百姓常说赚钱难,朝廷岁入不少,开支更大,年年闹亏空,跟无底洞似的。
    怎么王宁安就有聚财的本事,貌似这小子从来不为钱愁,真是邪门啊!
    “这就是把握商机!”
    王宁安给欧阳修上起了经济课,“我大宋不是缺钱,是缺少投资的机会,有钱人宁可把铜子埋到地下,也舍不得拿出来。而我,恰恰给了他们投资机会,鲸肉卖得好,各种衍生品层出不穷,眼看着是暴利,谁都想插一脚。我是害怕泡沫,才严格控制投资人的资质,信不信,只要放开了,还有十倍的人捧着钱,嗷嗷叫着,要送给我呢!”
    欧阳修很讨厌王宁安嚣张的样子,却不得不承认,这小子还真不是吹牛,至少他的同僚门生就不止一次写信过来,想要参与其中。
    “算你能耐,赶快把城建起来,安顿灾民吧!”
    “醉翁,你又错了,城可不是我吹口气就能来的。”
    “那你还要怎么样?”欧阳修怒道:“你不是有钱有粮了吗?”
    一听这话,王宁安心中好笑,醉翁又糊涂了,他完全想不到建一座容纳二十万人的大城市是何等庞大的工程,那点钱和粮食,勉强就是个付,后面还有按揭呢!
    “这是给灾民建的城,未来他们也要在城市谋生,付出点汗水,没有问题吧?”
    欧阳修瞳孔紧缩,疑惑道:“你是想让灾民当工人?”
    “没错。”
    欧阳修立刻警觉起来,“二郎,夏竦也是这么干的,老夫听说六塔河饿死了不少民夫啊!”
    “哈哈哈,醉翁,灾民在我的眼中,是日后创造财富的工具,在夏竦的眼里,是维持他相位的工具,同样是工具,其中的差别醉翁肯定清楚。”王宁安自信笑道:“放心吧,我会好好对待灾民的。对了,咱们六艺学堂不是要培养真正有用的人才吗,眼下就是个很好的实习机会,怎么样,醉翁可舍得把你的宝贝疙瘩儿交给我?”
    ……
    到了六艺学堂只有几个月的功夫,苏轼却舍不得离开了,这里真是太有趣了。除了丰富的课程之外,还有马术、箭术、游泳、武术、相扑……能想到的东西,应有尽有。苏轼精力旺盛,对什么都有兴趣,短短的时间,已经成为学堂的明星人物,深得几位老师的喜爱。
    儿子出名,苏老泉都老怀大慰,脸上有了笑容。
    这不,学堂又来了新任务。
    暑期实践:诸位同学们,你们一定都以为自己满腹经纶,才华横溢,有经天纬地之才,安邦定国之志,只是缺少施展的舞台。古往今来,怀才不遇的读书人,如过江之鲫,不可胜数。他们何其不幸,一辈子都没有兼济天下的机会。恭喜你们,有幸加入了六艺学堂,学堂将提供给你们最为宝贵的实习机会。三个月的时间,你们可以自愿报名,凡是觉得可以胜任,都能得到一块土地,上百名灾民,你们的职责就是把他们安顿好,让他们有一个新家。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报效朝廷,牧守一方,乃至宰执天下,从这里开始!
    同学们,王老师在呼唤你们!!!
    如此个性十足的文字,更加个性十足的内容,不用问,一定是出自王宁安之手。
    既然要培养真正有用的人才,不实际做事怎么能行!
    只可惜士人一直寒窗苦读,哪怕通过科举,也只是证明他们经学过人,才华横溢,至于办事的本事如何,谁也说不好,历史上高分低能的进士比比皆是。
    这不,王宁安为了六艺的学生,创造了宝贵的实践机会,亲自组织百姓,建造一个坊,可不是个容易的事情。
    “建房子太累了,大热的天,能晒破皮,还要管好些百姓,其中不乏刺头儿地痞,绝不轻松。不参加最好,听五叔的,就说家里长辈想你了,回家待些日子再过来。”韩维循循善诱,劝自己的侄子放弃。
    韩宗武似乎没有听得进去,闷头看着告示,仿佛要吞下去似的。
    “他呢?”
    “谁?王宁安啊?”韩维随口道。
    “嗯,他干什么?”
    “当然是统筹全局了,城区设计图是他做的,分工落实也是他安排的,我们这些人都听他的调遣。”
    “哼!”
    韩宗武的拳头攥紧了,拧着眉道:“他能统筹全局,我连一个坊都建不好?”
    韩维看着气鼓鼓的侄子,叹道:“不好比的,王宁安聪慧过人,手段非常。你光念过十三经,只学了些圣人道理,那个……不能当饭吃的。”
    又被鄙视了,我这么有个假叔叔!
    “一窍通百窍通,就不信做不好!”
    说完,他抓起毛笔,在告示下面愤然填上了名字,气势汹汹就去报名了。他走后从屏风后面,王宁安迈着方步走了出来,笑呵呵道:“我终于现你侄子的一个优点,不服输,很好!”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