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没过多久,大宋朝廷传出当朝太子与忠义郡王之女虞水灵定婚的消息,大部分臣民都为他们高兴,庆幸大宋皇室有了一位贤良、能干的后妃。而那些支持太子将来整顿政务,完成复兴大业的臣子,更是庆贺水灵成为皇太子妃,将来如果能够成为皇后,就可以保证以后朝廷的改革不会受到朝中人员变更的影响,能够稳定的进行下去。
有些老古板以虞水灵是在此之前已经嫁过人、前夫尚在的已婚妇人,反对她成为皇太子正妃,认为只可册封她为侧妃。
当然,那些老古板们也不敢直接说出:他们反对的真正理由是因为虞水灵不仅是弃妇,而且居然以一个女子的身份干涉朝政、主持政争,不守男尊女卑的规据,在他们眼中根本就是妇德有亏,这样一个女人哪配成为皇室的妃子,更不要说还有可能成为大宋未来的皇后。
更重要的是,虞水灵代表的是要求改变国家传统,进行变革的一派臣民,这才是那些把旧规看的比一切都重的守旧之臣,最抵触她成为皇家妃子的地方。可这些话他们哪敢直接说出来,不被天下百姓给骂死才怪呢。
但已婚妇人不可为正妃的话,却又得罪了韦太后,觉得老古板们是在变相的指责她不守妇节,不配为大宋皇太后,气的她在天子赵构的跟前哭了一场,要天子为她做主。
结果,天子干脆直接下旨,太子大婚仪式按天子娶后的礼节办理,等于正式宣布,太子一旦登基,无论虞水灵有无子女,都会是大宋的皇后,搞的那些老古板的无可奈何。
大金朝廷知道虞水灵与太子订婚的消息之后,也特地派来使节相贺,正使是越国王兀术,他居然是亲身到贺。兀术不仅送上了自己和金主的厚礼,其他金朝重臣也都托他带来了礼物,兀术还说要一直在大宋留到水灵完婚,尽一尽一个长辈的心意。
兀术告诉大宋朝廷,金主已经下旨把吴村定为虞允文虞大人的守陵村,而且还把周围数十里见方的山地都算成虞允文的墓地,不许人再行砍伐、挖土。另外,他也下令把为保护虞允文父女献上生命的大宋御医刘适之的遗骨,这次也一起带来大宋,让已经被大宋找到的刘氏后人能为自己的先人安葬。
金人也已经找到了原郑家庄的遗址,虽然无法再为郑家庄的人各自安葬,但还是把原来马林他们所修的大墓重新修缮了一下,并派金兵看守、祭祀,以表对当年滥杀无辜的悔过之心。
虞水灵定婚后不久,虞景儿被天子加封为安国公主,以公主成婚之礼嫁给岳云。之后,岳云被正式封为岳王世子,虞景儿被册封为岳王少王妃。
此后没多久,接替秦桧任尚书左仆射兼中书侍郎、当朝左相的李纲大人故去,朝廷为他罢朝三日,并赐谥号"忠毅",太子大婚也因此推后一月举行。
婚礼前,水灵意外的见到了多年没有音信的马林马叔叔,他自从当年随叔父赵良嗣被贬斥之后,就再也没能与虞水灵见面。汴京失守之后,水灵再也没听到过他的消息,不少认识他的人也说他已经不在人世了。
却没想到,马林在叔父病故于贬斥之地后,因为很多人都把靖康之耻算在赵良嗣的身上,他只能隐姓埋名,不再与认识的人联系,免得累及朋友。
大宋商业发达,海船航线早已遍布已知的所有地域,与外国的商业往来十分频繁。为了活命,马林也加入了一支船队,跟着一些商人们出海,离开了大宋。经过多年的打拚,如今的他,已是西亚大食国里最有权势的巨商,也在当地成家立业。
出于对大宋政治的恐惧,马林一直不敢轻易回国。直到此次有大宋商人带来了水灵父女的消息,知道至友虞允文已经过世,马林十分难过。克制不住对水灵的思念之情,马林最终下了决心,带着妻儿重返大宋,前来看望水灵。
水灵为马林叔叔能够有今天的成就感到高兴,答应他一定会重新为赵良嗣大人正名,给赵大人一个公正的评价。
马林在返回大食之前,特地率全家北上,前往金朝的大名府,为虞允文扫墓。
绍兴十年一月,太子的大婚仪式在陪都温州城里正式举行,虞水灵被册立为皇太子妃。不少虞允文父女的旧识,包括何广义夫妇等,都赶来京师临安参加虞水灵的婚礼。整个温州城里欢庆十日,为太子和虞水灵庆祝,甚至有百姓从百里之外赶来,参加庆典。
与太子结婚后的水灵对太子原先的两位侍妾十分宽和,从不以正妃的身份傲视她们,反而对她们多加照顾,也常要太子去她们那里,不要因为自己的原故疏远了她们。至于太子已有的一子二女,水灵更是尽到了教养之责,尤其重视对长子赵适的教导,常常把他带在身边,以便将来赵适可能成为大宋君主的时候,能成为一个好皇帝。
第八节
越国王兀术回金之后,被进拜太傅,主掌金朝的军政。
送越国王兀术回大金上京的宋使洪皓,因不愿意向金主合剌行臣子之礼,被大金关了起来。之前大金因看不起宋朝的屈膝,常常扣押宋朝使节,甚至逼迫他们投靠大金。但此次越国王兀术是前来祝贺太子大婚,双方已经约定和平共处,扣押使节就过分了。
使节被扣的消息传到大宋,朝野愤怒,但天子仍然不愿意向金人抗议。结果,诸相中的左相陈康伯当面批驳天子旨意,拒绝向金人屈膝,并行书大金要求还回洪皓。
绍兴十一年七月,虞水灵生下太子第二个儿子,举国欢腾。这不仅仅是因为皇室又多了一个后代,更主要的是他是定国公主所生,不少臣民直接把这个刚出生的婴儿,视作了大宋未来的太子。
两宫太后自然更是欢喜异常,天天守在太**中,帮着照看虞水灵母子。
一个月后,天子赵构下旨,赐刚刚满月的小孙子名为赵惇,同时册封为定国公,这又让人十分的意外。
因为按大宋的规据,一般只有在皇子至少十岁之后,才有可能册封为“公”。天子此封,让人不得不想到,是不是天子也有立赵惇为未来大宋太子的想法。
绍兴十年到十二年之间,大宋境内并不是很安定,由于前面秦桧掌政之时,溜须拍马者升官,为国为民者都被迫害,导致士风日下,贪官污吏横行,冗官、冗军的问题也越发严重,国家的收入大多被消耗在了养人头上。税收加重,民变不断,朝廷用尽各种方法,方才将局势稳固下来。
在此期间,天子赵构以想要回位于河南的皇室陵寝地为由,坚持对金投降的政策。
大金主政的兀术认为大宋天子赵构根本没有恢复之志,认为让赵构称臣并不是很困难的事。于是他上奏金主,派左宣徽使刘筈出使大宋,赠给大宋天子赵构以皇帝冠冕、金宝、玉册,册封其为宋帝。
天子赵构认为金朝的册封等于是大金放弃再利用靖康天子来威胁他的帝位,心甘情愿作大金的藩臣。下旨以最高礼节接待金使,根本不以为耻。
虽然秦桧已经完蛋,但主和派中的投降派官员仍然控制着朝廷大部分的权力,他们大都附和天子赵构的说法,认为称臣是虚的,不用太过在意。
消息传出后,大宋朝野哗然,当初宋金合谈,所约定的是双方君主以叔侄相称,并无宋臣服于金的约定。天子这样做,等于把前面抗金的成果全部丢尽,不少臣民都上书坚决反对。
金人见大宋臣民的反金浪潮又开始掀起,被扣押的洪皓又坚决不肯屈服,也害怕双方重回战争局面,只得不再提起册封一事。
当然,天子赵构的面子在这一次的“册封”风波中也都丢尽了。
绍兴十二年四月,原都城临安已经重新整修完毕,大宋朝廷迁都回到了临安。天子赵构在全国军民一片的反对声中,知道自己已经失去了继续统治天下的基础,与左相陈康伯等人商议后,天子赵构以身体变差为由,再次宣布由皇太子赵昚监国,自己退居德夺宫。
在正式向天下宣布这个决定前,天子召见皇太子夫妇,当面说明太子个性过于良善,容易被臣子欺骗。出于对太子执政的担心,天子赵构请求皇太子妃虞水灵帮助太子打理国政,希望她不要因他人的议论和反对而放弃。
太子赵昚以监国的身份,再次向前来道贺其监国的金使重申了大宋坚持和谈协议的立场,请他转告金主,希望双方能和平共处。
金朝给予的答复,是答应约束已经臣服大金的西夏和吐蕃诸部,不许他们再入侵宋境,保证大宋边界上的安全。
不久,天子赵构“以淡泊为心,颐神养志”为由,宣布仿当年徽宗皇帝故事:传位于太子,自称太上皇帝,当年更为隆兴元年。
太子赵昚登基后,传旨册封皇太子妃虞水灵为皇后,并明言依父皇之意,皇后与自己同掌朝政。
在皇后的协助下,继位不久,天子赵昚就开始整顿敝政,调整全国军政布局,并下旨征求吏民的意见,准备大举变革。
没多久,以左谏议大夫肖则上书为契机,天子赵昚下旨为赵良嗣等数位当年的靖康事变前旧臣平反,并允许他们的后人回归大宋。
在诸位中兴大臣的支持下,天子赵昚开始调整作为朝廷核心的三省六部,精简集中过多的部门和官员。
首先,将原来职权重叠、互相扯皮的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三省合为一个中枢省,并以左、右仆射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正职宰相;将原来的数个副相门下、中书侍郎等改为参知政事,为副职宰相;废除尚书左、右丞的名号。以上五相成为了最高中枢机关,辅助皇帝执政。
下面的六部中只设尚书、侍郎为长官或副长官,负责主持各部事务。各部所属司级机构,除户部因事务繁多未多加减少外,其他五部大量裁减了各个机构,并明确了各自的职级和责任,对上对下的办事效率也有了大大的提高。
建炎初,为了应对金人的侵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力度,朝廷设御营司主掌兵权,由宰相和执政兼任御营使和御营副使,中枢与军事最高机构合并,后又设诸路军事都督和三衙等,以方便军事上的临阵指挥;地方上设置招讨司、宣抚使司、镇抚使司、制置使司等诸司,负责地方上的军事。
建炎末年,太上皇赵构收回地方军权之后,又恢复原枢密院管军旧制,但三院两府已经比以往有了大量的缩减。天子赵昚又按原来太子行在的机构,把原来有管理作战事务的枢密院变成了参谋机构,行在的谋士团大部进入了枢密院任职,原负责调兵的太尉府被撤消。
这样,虽然武将还不能直接领兵,但文官原来可以在朝堂上与天子商议的调兵职责在不动声色之中被分薄,不能再直接控制军队的调动,军权从此完全控制在皇帝手中。
原来被文官利用来控制军队的枢密院和太尉府,现在只能给皇帝提提意见,皇帝可以将军权直接授予他选中的将领,战事结束后再交回皇帝手中。
在此基础上,为了保护现在得之不易的局面,天子赵昚登基后,对全国的军事力量进行了调整:一,加强西部、西北部边境上的防御,防止金人、西夏和吐蕃诸部的入侵;二、建全从淮东直到长江的江淮防御体系,以多层防御的设置,阻止金军从中部可能的进攻;三、以荆襄为基地,虎视河朔、河南,威胁大金以保证双方共存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