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四回 幽云变风雨欲来 寒人心义士陨命2

作者:任我飞扬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第二节
    “说真的,我还真是想不通大宋到底是怎么回事?不杀士大夫,却对武将如此的刻毒,太祖本人还是武将出身呢。不怕外敌入侵的时候,武将全部倒反、出卖自己的国家吗?”马林过去看到大宋的史籍时,就想不明白宋朝的君臣究竟是何主意?难道打算把武将全逼得造反吗?现在,身在大宋,自己也成为了宋臣的一员,却更加的想不通。
    李节无奈的笑笑,大概介绍了一下,宋朝为了防止武将拥兵,不听朝廷命令,甚至叛乱,把军权给分开了:枢密院调兵、三衙管兵,有事的时候皇帝临时派将统领统兵。太尉只是一个名义上武官中最高的职务,一般只是虚职。而且不允许武将任高级主官,武将必须在文官、甚至是宦官的压制和掌控之下。
    所以,朝廷的军队效率低下不说,兵不识将、将不知兵,将领谋反是不可能了,军队也就成为一盘散沙,没有了战斗力,打败仗也就不必奇怪。
    “我想,正是因为太祖以武将掌军,才有可能黄袍加身、成为一国之君。这样得来的帝位,他又怎么可能信任武将?杯酒释兵权,早已明记在了煌煌史册之上。”虞允文淡淡的说了一句,然后笑了笑:“不说这些了,杂艺表演开始了,我们好好看演出吧。”
    此时,天街上百戏上演、奇巧百端,歌舞乐声相杂、互相争胜。各个重臣府上的家伎舞女也开始为大家免费演出,你方唱罢我登场,四处萧鼓大作、丝竹婉转,热闹无比。
    京城百姓惊呼、欢叫声此起彼伏,在一旁大饱眼福,人潮来去、欢腾无比。
    而且,为了祈福国泰民安和庆贺幽云回归,皇帝赵佶特命:“观灯百姓,不问富贵贫贱,老少尊卑,皆到端门下,赐御酒一杯。”
    无数百姓听到诏令之后,当然都想一粘天恩,挤挤捱捱,一齐往端门而来。
    还好汴京府早已准备妥当,安排诸多衙役在一边指挥,方才没有搞出事来。
    李节笑着指给他们看各家的演出,评点新人、口味管弦,也不忘了提醒他们观赏那些美丽动人的少女。
    大宋风尚开放,这样的时机,少女们全都打扮的花枝招展,身上佩带多少不一、大大小小的灯球,美艳不可方物。
    “这些女子倒都是落落大方,不落俗形,恍恍然若凌波仙子,不亏为大宋人物。”马林看年轻男女互相追赶、嘻戏,觉得甚为有趣,笑着说道。
    “这马叔就不知道了,大宋婚姻对门第要求不高,一旦能够被哪家贵公子看上了,就可以一步登天,连带着家人也会有好处,这是姑娘们寻找联姻对象的最好时机。”李节也笑着指点着告诉他们,然后捉狭的挤挤眼睛:“两位叔叔现在身边孤单,都还没有妻室,干脆在这些美女中挑选一个,到时候让我叔父做媒,帮你们提亲如何?”
    “得、得、得,节小子你可别害我,我今日没得罪你吧?”马林连连摇手,马上拒绝。
    “马叔你就不要管了,赵良嗣赵大人正在为他寻找合适的贵家小姐,准备联姻呢。”虞允文也觉得的好笑:“至于我,暂时还没这个心情,李兄的媒是做不成了。”
    一直热闹到半夜,一长串红色纱球灯笼挑起在半空,大家都知道这是御驾回宫的信息,街上的百戏演出停止,渐渐安静下来。
    三声击杖声响过之后,殿前护驾诸卫排开銮驾,皇帝回宫,百姓在街边跪送。
    随后,宣德楼四周的数十万盏灯慢慢熄灭,百姓们渐渐散去,到其他地方接着观灯、玩耍。
    元夕佳节此后进入了高氵朝,无数缤纷的烟火在漆黑的夜空中绽放,绚烂的华灯将会通宵达旦,整个汴京城早已成为了梦幻之城。
    正月过后,幽云那边又出了事。战略重地平州的主官——身为幽云汉人的原辽平州军节度副使张觉,投金后被金人任命为南京留守,掌管平州、营州、滦州。但张觉依然心念汉人,对金人心存疑虑,结果在自己的下属和路过平州被押送北上的幽云汉人的支持下,宣布反金,投向大宋。
    张觉的使者、谋士李石到达汴京请求内附,一石激起千层浪,整个大宋朝廷和士林都陷入了该不该接受张觉的投靠、以及如果接受又如何应对金人的争执中。
    平州内的辽东走廊,连接女真人故地辽东和幽云,其中的山海关是大金志在必得的战略要地。天子赵佶为了控制大金进入中原,有意接受张觉反金归宋的行为。朝廷中的那些只知争权夺利的重臣们,不是明哲保身、就是糊涂透顶,大多逢迎上意,没有人站出来反对皇帝引火烧身的举动。
    赵良嗣急了,以他对女真人的了解,认为这个化外民族绝对不好惹,性如虎狼、又狡诈万分。他深知两国之约已经明确禁止在对方境内招降纳叛,大宋如果收纳张觉,是大宋先违约背盟,女真当然不会善罢甘休,搞不好会借此机会大做文章。
    已经无法沉住气的赵良嗣,不仅自己极力上表反对朝廷介入金朝内乱,并通过马林将他的意见传达给了虞允文,请李纲等人出面帮助自己,说服朝廷立斩李石,将头颅送回大金,以表示大宋的诚意。
    皇帝还没能被说服,但已经罢相回到家中、由于身体原因被道君皇帝特许暂不离京的蔡京,发现了赵良嗣居然主动和李纲联合上书反对皇帝的做法,这回可算是找到了他所认为的、暗中害他的人。
    只顾发泄怨气的蔡京,根本就没有考虑赵良嗣为什么要如此激烈的反对收纳张觉、甚至冒着被同党认为是叛徒的危险,只是想报复自己的仇人,让自己的同党故意与赵良嗣作对。蔡京的同党甚至在皇帝跟前进言,诋毁赵良嗣是收了金人的贿赂,不愿意皇帝再立下盖世之功。
    稀里糊涂的天子赵佶果然听信了蔡京一党的谗言,根本对赵良嗣的忠言不予理睬,接受了张觉的内附,将张觉的手下改为泰宁军,并加封其为泰宁军节度使,总管三州的兵马。
    赵佶对自己能够轻易控制平州要害还很是得意,他就没有考虑到强盛的金国不是没落的辽,一旦激怒了大金的后果会有多严重!
    李节陪着虞允文从李纲的府上出来,慢慢的沿着街道往前走,两人现在都没有说话的兴趣。刚刚他们才从李纲那里知道,朝廷已经决定了接受张觉的内附,还根本没有考虑到如此做后果。
    三个年轻文士迎面走来,看到李节,便走到了他们的面前,一个文士立刻拱拱手,笑着开口打招呼:“孝节兄,好久不见。”
    “太常兄,你这是准备去哪里?”李节也笑着和对方答话,顺便拱手还礼。
    “我们准备去金明池聚会,高兄他们已经过去了。孝节兄,好久没有在谈诗论文了,你当初可是我们太学中的论辩高手,你也一起来吧。”
    位于京师的太学和国子监是大宋优秀士子汇粹之地,由于大宋风气开放,思想活跃的年青士子们在学习之余常常讨论实务、评论官吏,乃至军国大事,还真有当年大汉时期太学的遗风。
    当然,在这里面能够因为辩论而被称赞的,水平也绝对不会差。
    “这……”李节犹豫了一下,转头看了看虞允文:“我这里还有朋友,不方便,下次吧。”
    虞允文听了,只是淡淡一笑:“贤侄,现在没事了,你去吧,我自己回去。”
    “这位文士何不一起前去?大家不过是以文会友,是一群士林之人结交英材的聚会罢了。”
    “这不太合适,我并不是太学或者国子监的学生,也不是大宋的贡生,”还没等李节想到该如何回答,虞允文已经淡然的说道,不等对方开口,他干脆直接把话挑明:“我来自幽云,即所谓的‘北方蛮子’,只怕没有资格参加你们的聚会,还是不去为好。”
    “阁下是不是文士?或者干脆就是大宋的官员?”旁边两名文士显出了有些诧异的表情,面前的张公子却并没有什么意外的表现,而是直接问道。
    “我现在是中书舍人,一个闲官。”
    “阁下应该就是虞允文虞大人了,在下张行华张太常,见过虞大人。”张公子听了虞允文的自我介绍,立刻向他行礼如仪。
    虞允文甚觉意外,这汴京城里认识自己的人实在是太少,就算加上自己的同事,估计也不会超过一百个,这位张行华公子应该没有照过面,他怎么会认识自己?虞允文扭头看了看李节,可李节却向他摇了摇头,摊了摊手做了个不明白的姿势。
    对面的张行华看到他们两个的表现,笑了起来:“虞大人,你的事不是孝节兄告知我的。,是您的同僚刘文全大人对我提到过您。他是我家的世交,对您可是很佩服的。至于您是不是幽云人,我觉得和参加聚会没有什么关系,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看不起幽云汉人。虞大人,请原谅我刚刚见面就多嘴多舌,但我觉得,想要让大家接受幽云汉人,还是应该和大家多接触为好,还是一起去吧。”
    为张行华的真诚所动,虞允文终于答应和他们一起去参加这个聚会,他也想借此机会,看看一般的大宋士子是怎样看待朝廷最近的举措。
    一路走、一路交谈,经张行华自我介绍,虞允文才知道,张行华是大宋主管军队调动和指挥的枢密院副长官——同知枢密院事张叔夜的孙子,为人洒脱,在太学士中很有威信。另两位同行的文士也都是太学士、官家子弟,宋太文,字同节;曹义,字守文,在太学中十分活跃。
    金明池是汴京城里著名的名胜之地,也是京城人士最喜欢的聚会之所,这座江南风味浓郁的园林占地足有近百公顷的面积,亭台楼阁充斥其中,树林花草无数。金明池中分成了九个独立的庭院,以方便客人们在此聚会、行宴。
    现在,位于左侧的流香园里随处可见身穿文士长衫、头带文士帽的士子,正这儿一堆、那儿一群的在高谈阔论。
    看到张行华一行进了大门,就有不少士子热情的跟他们打招呼,四名士子都忙着还礼应答。
    虞允文看着这些风华正茂的大宋年青士子,心中不由得想起自己学习的时候,可惜,那时的大辽管制甚严,除了关系默契的至友,谁都不敢在一起谈论国事,以免祸从口出。从这点来说,大宋还真不亏是人文汇粹之地。
    穿过十多个庭院,他们才来到了流香园的院子里,这里十分宽敞,人也聚的最多。此时,一名文士正在中间发表着高见,神采飞扬。
    张行华把他们带到院子旁边一个石桌边,笑着说道:“今天本来是要会文,可听他们讨论的内容,全是最近的国事。现在,我们先坐下,听一下他们怎么说。”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