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三回 汴京城歌舞升平 忧国事义士同心2

作者:任我飞扬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第二节
    “结盟不过是让女真人看到了大宋真正的弱点,而不是大宋只有这么一点儿实力,这就是我最终同意和你同来汴京的原因。”虞允文喝了一口茶,面色平静的说道:“我无法接受金人的残酷和狠毒,更不赞同他们对平民百姓的做法。在战场上,不择手段当然可以,因为战场是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留情;对待反叛者,手段毒辣一些也可以理解,因为那往往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而对待平民,采取屠杀和灭绝的手段,就太过分了。战国争雄的时候,诸候国之间为了争霸,往往有意屠杀对方的青年人,白起屠赵便是如此,但白起却因此落下了骂名,连被秦王赐死都没多少人同情于他。为什么?不就是因为赵军已经放下武器,杀俘不祥吗?这就是人和畜生的区别,何况,就是野兽,吃饱了也不会再乱杀无辜的。但金人却从来都是大肆杀掠,把儿童挑在枪尖上游戏。何其狠毒?甚至比野兽更加不如。大宋如今引狼入室,结果会如何?可惜身在梦中而不自知。”
    “说的有理!”一个响亮的声音在小院的门口响了起来。
    两人一愣,转首看了过去,门口站着一位大概有三、四十岁的中年人,头带文士巾,面容端正,身着宋人常穿的圆领长袍、腰系丝带,气度不凡。身边还跟着一名外貌与他有些相似,但明显要年轻一些的文士,身后还有一名身着深褐色家人服的仆人。
    那人见两人有些吃惊的看着他,便笑着走了进来:“在下汴京李纲,字伯纪,刚才听两位谈论起金宋局势,心中甚喜,不觉偷听了一会儿,抱歉!”
    李纲随即一拱手,表示歉意。
    两人见对方气宇不凡,而且说话客气,连忙回礼,连连说不必客气。
    这也和大宋的风气有关,宋朝善待士人,从未禁止士林中人议论国事,至于有功名之人还可以上书言事,从不以言罪人。要是还在大辽时,二人之语被他人听见,不吓个半死才怪。
    四人重新叙礼坐下,李纲听二人口音与汴京人别有不同,探问之下方才知道他们来自幽云。跟在李纲身边的年轻人是李纲的侄儿,名李节,亦是大宋太学出身的文士,他骤然听闻虞马二人来历,脸上就有些瞧不起人的神色。
    马林和虞允文是什么样的人?都是历经过生死,在刀口浪尖上打过滚的。他们和赵良嗣身份不同,自南下以来,接触的普通宋人多了,也领教了一般宋人对幽云百姓的态度,渐渐明白大宋为何会如此对待幽云汉人大致原因。
    马林性子有些急,立时就有些不快。
    虞允文倒是并没有把李节放在心上,他反倒觉得这个自称李纲的中年人很有些意思,听说了他们是来自幽云的士人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表情,依然故我。
    李纲也发现了自己侄儿的表现不对劲,他也在心中叹了口气,宋人对幽云汉人的歧视已经根深地固,想要改变的确很难。但如今幽云十六州已经回归中原,如果还象以往那样对待幽云百姓,还能指望一旦情形有变,幽云十六州的百姓忠于大宋吗?!收复容易,想保住却十分的艰难。
    朝中有识之士都在努力改变大宋臣民对幽云汉人歧视的状况,眼下这些南下述职的幽云官员和前来准备选官的幽云士子,就是沟通幽云百姓和大宋臣民的最好桥梁。
    虽然心中在不断的思考,但李纲仍然笑道:“听两位的对话,似乎对幽云和北方局势十分了解,不知可否对在下说上一、二?”
    马林心中有气,抢着说道:“不劳动问,我们不过是偏远之地的无知之徒,怎敢在汴京士人面前大放獗词,岂不是自不量力?”
    李纲苦笑了一下,还没答话,旁边的李节却火了,大声说道:“你怎能如此对家叔说话,甚无礼貌!”
    李纲皱了皱眉头,正想斥责自己的侄子,谁知房间里面却传出了一个女孩子的声音:“爹爹!”
    虞允文连忙站了起来,匆匆忙忙的向房内跑了进去,连告一声罪都不曾想到。
    李节更是不满,低声嘀咕:“好个没礼貌的北方蛮子,如此的无礼。”
    这下,马林的火再也压不住了,他腾的一下站了起来:“是你们偷听了我和虞兄的对话,自己找上门来的。如今吵醒了我家侄女,还在这里嘀嘀咕咕!我们是北方蛮子,受不了你们南方士人的规据,请两位自便吧。”
    说完,马林也怒气冲冲的进了房间,干脆不奉陪了。
    李纲看到马林也气跑了,不由的埋怨自己的侄儿:“我早跟你说过,幽云之民亦是大宋赤子,你怎的就是记不住?!”
    李节不服气的回道:“叔叔,你不必过于认真。似他们这么小肚鸡肠,会有什么真才实学?不过是说说大话罢了。什么吵醒了自家侄女,我看只怕是带了个妇人,不敢让人知道罢。”
    李纲听了他的言语,正想着用什么方法改变一下自己这个侄儿的错误认识,一旁前来添水的僧人听见了他们的对话,一边上水一边好心的劝说道:“这位官人,话可不能这么说。那位小姐的确甚是可怜,让人怜惜的很。”
    “哦,小师父知道他们的事?”李纲笑着问道,同时,仆人把一小块银子放在石桌上。
    僧人的眼睛都笑的眯了起来,这样豪爽的香客是僧家最愿意接待的,一边把银子落袋一边解释:“刚刚我在放生池边听了他们对话方才知道,里面那位小女孩是在金人屠杀中幸存下来的。好好的一个**子、上千口人丁,就余下了虞先生和女儿两个人。直到现在,小姑娘还是睡不安稳。今天,虞先生就是和好友一起来为女儿祈福,希望佛祖保佑她平安。天可怜见的,愿佛祖保佑那孩子能平安长大、遇难呈祥。”
    李节沉默下来,他没想到这些只在书上看到过的事,居然就出现在身边。
    李纲轻轻叹了口气,看自己侄子懊悔的表情,知道他已经知错了:“节儿,凡事不能只看一面。你看不起幽云汉人忠心大辽,认为他们都是软骨头。但你想过没有,幽云汉人在幽云十六州刚被契丹占去的时候,曾经反抗过多少时日?死了多少百姓?在异族的铁蹄之下,身家性命尚且难保,难道都要死完了才算忠贞不二吗?孔夫子也未曾如此要求小民守节罢。”
    “李先生能这样明白幽云汉人的苦处,足见先生是明白事理之人。刚才我兄弟一时性急,失礼了。”虞允文抱着已经醒了的水灵走了出来。
    水灵猛然见到生人,不由自主的向父亲怀里躲了躲。
    李纲看水灵紧张的样子,就知道这是被恐吓过度的后遗症,心中替小姑娘难过,但脸上仍然笑着回答:“不必如此客气,刚才是我侄儿不懂礼数,慢待了二位。这就是你女儿吧?好可爱的小姑娘。”
    虞允文低头对怀里的水灵说道:“水灵,来,叫李伯伯。”
    “李伯伯。”水灵虽然害怕,但还是听父亲的话,小声的叫了一声。
    “乖孩子,”李纲点点头,然后问道:“令爱真的很乖巧,虞先生难道不想令爱如常人一样,不再为过去所困扰吗?”
    “李先生是听僧人说的吧?”虞允文抱着水灵坐了下来,摇摇头:“自到汴京之后,我一直在找寻名医。直到对医术失望,这才来佛寺求助,还能有什么方法?请李先生教我。”
    “到神霄宫找清义道长。”
    马林心中还是不太愿意与李纲叔侄交谈,不过是为了水灵强自忍耐,听到这里忍不住来了一句:“找和尚没用,找道士就会有用了吗?”
    “清义道长和其他道士不同,从不搞那些神怪骗人,只讲究道家的修身养性修行之法,清心明义、道法自然。”李纲并未对马林的不敬有什么不愉快的表示,依然微笑着说道:“为了令爱,虞先生何妨一试。不过,清义道长素来不喜与外人多作交往,你可以说是李伯纪介绍你前往的,他自然会接待于你。”
    “多谢指点。”虞允文并没有多问李纲什么,该他知道的时候答案自然会出来。
    当然,因为水灵醒了,李纲和他们也谈不起来了,只有拱手相别,李纲告诉他们自己住在内城“三和里”,如果他们愿意,可以去做客。
    等虞允文他们走的看不见人了,李节这才奇怪的问道:“叔叔,你与清义道长是至交,很少介绍外人去打扰他的修行,为何今天特别宽待这两人?难道仅仅是觉得那个小姑娘可怜吗?”
    “你的感觉倒是很准,不错,我不仅仅是为了那个可怜的孩子。”李纲转身向另一边慢慢走去,一边说道:“我大宋如今表面上十分的富强、繁荣,实际上是内忧外患,尤其金人最让人担心。幽云之人对金人比我们更加了解,而且也更清楚现在所面临的状况。我听刚才那位虞先生所言,振聋发聩、理清义明,是有识之士,这才有意结交。我实在是忧心国事,希望你能明白这个道理。”
    “是,叔父,我懂了。”
    看天色尚早,想早日治愈水灵的虞允文和马林两个干脆赶往城东神霄宫。到了宫门才发现,这道观居然比大相国寺更加宏伟,占地极为广阔。观中供奉三清神像,信徒不绝于道,香火似乎比大相国寺还要繁盛。
    马林忍不住说道:“看来,大宋皇帝信奉道教倒真是用心呢,这神霄宫快赶上皇宫了。”
    “继嗣兄还是注意一点,我们可是在人家的门口,有事要求人家呢。”虞允文劝了一句。
    进入观内,只见大殿层层,香火鼎盛,俨然一座巍峨的宫殿。
    在旁人的指点下,他们走了好半天,才来到道士们修行的后宫和前廷隔墙处。
    虞允文走到中门前,对门口负责接引的小道士说道:“小师傅,请帮我们引见一位道长。”
    小道士还了一礼:“不知施主要见哪位前辈?”
    “清义道长。”
    “这……清义道长平素不见外客,两位只怕白来了。”小道士摇摇头。
    “请道长通禀一声,就说李伯纪介绍来的。”马林**来说了一句,见小道士犹豫着不愿意进去,便将一块银子塞在他手中。
    谁知,素来看到银子就高兴的出家人,反倒是正经起来:“这银子却是不敢要,我就帮两位通禀一声吧。若是道长见你们,是你们的造化;若是不见,也不必着恼,怨怪小道便是。”说完,转身进了大门。
    “咦?是这神霄宫的确道法超然,还是有别的蹊跷之”马林惊讶的说道。
    “二位相公好不晓事!”旁边的一位道童脸上顿时露出了不屑之色,冲口就堵了一句:“二位既是来求见我家清义道长,难道不知道道长是清静之人?若是知道我观中弟子在外面招摇,必会不快。”
    一边的另一个小道童白了他们一眼,低声对同伴说道,说是“低声”,那声音却足可以让两人听个明白:“听他们的口音,必是那些没见识的北方蛮子,不必与他们多说。”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