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二节 调兵遣将 假戏真演

作者:夜雨一江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重庆白市驿机场,这是一个军用机场,停放着全是美国制造的各种型号的飞机。持枪的哨兵,警惕地守护在进出口和其他重要位置上,给人以神圣威严的感觉。
    o b v J l
    o b v J l
    此时,停机坪上有一架C—54大型四引擎飞机。20多天前,它从华盛顿起飞,穿越浩瀚的太平洋,在上海降落,第二天又飞来这里。这架马歇尔的专机,将要载着军调部的三位委员飞往北平。
    o b v J l
    o b v J l
    消息灵通的新闻记者提前赶来了,他们中有的人将随机飞往北平,有的只是在这里采访。特别是摄影记者,已作好一切准备,期望拍下一个有新闻价值的镜头。
    o b v J l
    o b v J l
    第一个闯入镜头的人,是军调部政府方面委员郑介民。
    o b v J l
    o b v J l
    此人既是军统局副局长,又是国防部二厅的厅长。他身着黄色呢料军服,头戴大檐帽,中将军衔熠闪光。他下车后,腰板挺得笔直,皮鞋敲打在水泥地上发出清脆的响声,严肃的面孔上,透出黄埔二期毕业生的自豪。跟在他身后的,是参谋长蔡文治中将,秘书唐燕少将、副官装毓豪少将。郑介民扫了一眼机场,看到还没有其它车辆到来,便昂首挺胸地走进休息室。
    o b v J l
    o b v J l
    不一会儿,中共方面委员叶然剑英一行也来到了机场。这位八路军的参谋长,穿的也是黄色呢料军服,佩戴的也是中将军衔。当时,在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中,二叶(叶剑英、叶挺)是最威武的。只是他今天外罩一件藏青色的呢大衣不免减少了几分军人的气派。走在他身后的是顾问徐冰、翻译黄华、执行组科长雷英夫等人。
    o b v J l
    o b v J l
    叶剑英来到休息室时,一眼就看到了郑介民,便笑着点点头走了过去。
    o b v J l
    o b v J l
    郑介民看到叶剑英向自己走来,便也主动迎上去,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他们似乎都想说点什么,但都没有说出来。
    o b v J l
    o b v J l
    是啊,这两个年龄一样大的广东老乡,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道路,有关各自不同的信仰,此时此地,能说什么呢?只好点头微笑,相望地站着。
    o b v J l
    o b v J l
    接着到来的是饶伯森。这位53岁的弗吉尼亚人,是美国驻华使馆的代办。他好象有什么心事,脸上冷冷的,没有一点喜悦的意思。只是当叶剑英、郑介民走过去向他问候时,他的脸上才挤出一丝礼貌性的笑容。
    o b v J l
    o b v J l
    “根据气象预报,今天的天气不错。”郑介民说。
    o b v J l
    o b v J l
    饶伯森笑笑:“很好,我们可以按时起飞了。”
    o b v J l
    o b v J l
    远处驶来3辆小汽车,车开至休息室门前停了下来,从车里走出马歇尔、张治中和周恩来。饶伯森、郑介民、叶剑英一齐走了过去,一一握手问候。
    o b v J l
    o b v J l
    “我衷心祝愿你们一路顺风!”马歇尔的声音很大很响。
    o b v J l
    o b v J l
    马歇尔的话刚被翻译过来,郑介民马上抢着说:“谢谢马帅!”
    o b v J l
    o b v J l
    “重庆是个好地方,今天天气也好,你们在这个吉祥的日子里出发,一定能成功。”张治中说。
    o b v J l
    o b v J l
    “文白先生说得对,如果再加上人和就全面了。”周恩来说,“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天时、地利、人和。!”
    o b v J l
    o b v J l
    当翻译把周恩来的话译成英语,马歇尔听后笑了:“周将军的话说得好。”
    o b v J l
    o b v J l
    时针指到10点,在一片挥手之中,C—54滑入跑道,升上天空。
    o b v J l
    o b v J l
    北平南郊的南苑机场上,北平行营主任李宗仁的代表甘沛泽副参本书首发于第一文学谋长,11战区长官孙连仲的代表吕文贞副参谋长,北平市长熊斌的代表,外事处长唐悦良,还有20多位记者,正在引颈眺望,等待着从重庆飞来的专机。
    o b v J l
    o b v J l
    甘沛泽自言自语地说:“怎么还没到呢?该不会改变日程吧?”
    o b v J l
    o b v J l
    “不会的。”吕文贞主动回答说,“早上接到电报说如期出发,没有接到新的电报,那就是说没有改变。”
    o b v J l
    o b v J l
    唐悦良也靠拢过来,和甘沛泽、吕文贞搭话:“这下好了,有美国人从中帮忙,停战协议已经发布,和平真的要实现了。
    o b v J l
    o b v J l
    “那要看中共的诚意如何了,如果没有诚意,发布停战令也和平不了。”吕文贞直截了当地说。
    o b v J l
    o b v J l
    记者总是无孔不入,不放过一切机会。他们想趁等飞机的时间,从这些军政要员的口中探得一点消息,便围到甘沛泽、吕文贞和唐悦良的周围。
    o b v J l
    o b v J l
    有个记者首先提问:“请问两位副参谋长,你们对军调部设在北平有何感想?”
    o b v J l
    o b v J l
    甘沛泽眨眨眼睛说:我们热忱欢迎他们到北平来调处军事冲突。本人就是代表行营李主任前来迎接的。
    o b v J l
    o b v J l
    “对,我是代表孙长官前来迎接的。”吕文贞赶忙接上说。
    o b v J l
    o b v J l
    唐悦良到底是外事处长,有着对付记者的经验,说起话来既有分寸又得体:“我们一定尽地主之谊,保证军事调处执行部顺利开展工作。”
    o b v J l
    o b v J l
    另一个记者问:“李主任,孙长官和熊市长怎么没有亲自来机场迎接呢?”
    o b v J l
    o b v J l
    是啊,军调部是由国共美三方组成的,执行的又是关系到中国和平的重要任务,当地的军政最高长官应该亲驾远迎,可李宗仁、孙连仲和熊斌却都只派了个代表,其中原因,又是这些代表们所不知道的,或者知道却不能说出来,只能找出点理由来蒙哄记者了。
    o b v J l
    o b v J l
    唐悦良说:“熊市长有紧急公务需要处理,实在分不开身。”
    o b v J l
    o b v J l
    甘沛泽说:“李主任身体不适,只好由本人代劳了。他将出席晚上为军调部洗尘的宴会。
    o b v J l
    o b v J l
    吕文贞也受到启发,说:“孙长官正在主持一个重要会议,所以没有亲自来。”
    o b v J l
    o b v J l
    有人大声喊道:“飞机来了!”所有的人一起走出了休息室。
    o b v J l
    o b v J l
    果然,远远的天空,一架银灰色的飞机钻出云层,立即吸引了人们的目光。
    o b v J l
    o b v J l
    4点整,飞机降落在跑道上,等候的人们,一下子拥了过去。
    o b v J l
    o b v J l
    饶伯森、叶剑英和郑介民三人走下飞机后,就被欢迎的人包围住了。最前边的当然是甘沛泽、吕文贞和唐悦良,他们边轮流握手边说:
    o b v J l
    o b v J l
    “我代表李主任前来欢迎军调部的诸位委员!”
    o b v J l
    o b v J l
    “我代表孙长官欢迎军调部的代表!”
    o b v J l
    o b v J l
    “我代表熊市长欢迎军调部各位委员和代表来到北平!”
    o b v J l
    o b v J l
    随后,其他人都围上来,一一和饶伯森、叶剑项、郑介民握手,同时递上自己的名片。
    o b v J l
    o b v J l
    好不容易挤出包围的人群,饶伯森抬头看看天空,说:“上午从重庆起飞时,雾还没散,来到这里就晴朗了,这是一个美好的天气。”
    o b v J l
    o b v J l
    还没等饶伯森再说话,郑介民就提议道:“我们在飞机前合个影吧,让它成为永久的美好纪念。”
    o b v J l
    o b v J l
    他的提议得到饶伯森、叶剑英的赞成。于是,三个人站在飞机前,饶伯森居中,叶剑英、郑介民分立两边,记者按动了快门,把这一瞬间定格下来。
    o b v J l
    o b v J l
    照完相,一辆辆汽车开过来,饶伯森、叶剑英、郑介民3个分别坐上3辆车,向北京饭店驶去。
    o b v J l
    o b v J l
    东长安街王府井南口的西侧,矗立着一幢大楼,这就是北京饭店。
    o b v J l
    o b v J l
    它共有五层,内设花厅、舞厅和餐厅,还有一冷一热两个水箱的电梯。在当时的北平城里,除了金碧辉煌的宫殿外,这里是最华丽最宽敞的建筑了。
    o b v J l
    o b v J l
    北京饭是应战争之运而建立的。清朝光绪26年,八国联军攻进北京,纷纷在东城驻扎兵营,于是酒店、饭店、妓院相继出现。
    o b v J l
    o b v J l
    这年冬天,两个法国人傍扎和白来地开起了一个酒馆。不久,白来地退出,傍扎又和意大利人贝郎特合作开店,挂馆。
    o b v J l
    o b v J l
    不久,白来地退出,傍扎又和意大利人贝郎特合作开店,挂起了北京饭店的招牌。因为利润优厚,傍扎和贝郎特为分利争吵不休。傍扎退了出来,贝郎特又和另一个意大利人卢苏合伙。卢苏只有一只眼睛,原在奥国人开的公义行管帐,经理手枪走火,伤了他一只眼,赔他一笔钱,他就拿这笔钱入了北京饭店的股。后来,贝郎特患疯病而死,卢苏便开始独立经营。
    o b v J l
    o b v J l
    1907年,卢苏将饭店全部卖给了中法实业银行。
    o b v J l
    o b v J l
    1940年,中法实业银行把北京饭店的股票出售给美国一个日侨,北京饭店便改为日本俱乐部。
    o b v J l
    o b v J l
    抗日战争胜利后,北平市长熊斌接收了这个饭店,国民党的战地服务团招待美军住在这里。按协议军调部设在北平一切供应由战地服务团负责。
    o b v J l
    o b v J l
    于是,战地服务团就将北京饭店改为第二招待所,供军调使用。一直在这个饭店当工人、抗战后任临时经理的邵宝元,被委为招待所的副主任,戴上了中校军衔。
    o b v J l
    o b v J l
    叶剑英刚刚走进108房间,还没坐下来,紧追不舍的新闻记者就拥进了屋内。
    o b v J l
    o b v J l
    叶剑英站起身和记者握手,表示欢迎。他握住一个记者的手,笑着说:“老朋友了,我们曾在延安见过面。”
    o b v J l
    o b v J l
    “对的,叶委员的记忆真好。”那个记者说。
    o b v J l
    o b v J l
    “叶将军,此次来到北平有何感想?”记者问。
    o b v J l
    o b v J l
    叶剑英摘下那副白边眼镜,感慨地说:“是啊,我从未到过北平,此来虽然还未看到它的全貌,但也感到它实在名不虚传,的确是我国一个伟大的都市!”
    o b v J l
    o b v J l
    记者问:“请问叶将军对恢复交通和停止冲突有什么看法?”
    o b v J l
    o b v J l
    “目前,当然先要实现停战令。”叶剑英果断地说,“中共方面停止军事冲突命令发出后,共产党领导的各地军民,一定完全遵守命令。”
    o b v J l
    o b v J l
    记者问:“各地的军事行动是不是全部停止了?”
    o b v J l
    o b v J l
    叶剑英看看提问的人,又看看其他记者,微微地笑了:“全天都在路上,现在还没有接到新的报告。不过,今天早晨我在重庆上飞机上前,曾读到一件报告说古北口一带还有冲突。这是很遗憾的。”
    o b v J l
    o b v J l
    没有人再提问,室内出现了短暂的沉默。这时叶剑英把他在飞机上想到的话说了出来:“记者先生们,本来,一切事情都应当我们中国人自己来解决,何必要外国人掺杂在内?关于三人小组会议,是不是要有马歇尔参加,中共方面还在考虑。”
    o b v J l
    o b v J l
    记者们到二楼,在209房间里见到了郑介民。
    o b v J l
    o b v J l
    “就请郑将军谈谈此行的想法吧。”有记者说。
    o b v J l
    o b v J l
    “敝人奉命来此,在北平设立军事调处执行部的任务,可以说是目前一件重要而急于处理的事。本人相信这部分工作的完成可以奠定和平的基础,前途是乐观的。”
    o b v J l
    o b v J l
    记者问:“你相信冲突能停止吗?”
    o b v J l
    o b v J l
    郑介民略微思考一下,说:“我想是能够的。政府军事当局已经下令,全国各地的军队在13日(也就是今日)下午12时以前停止军事冲突。”
    o b v J l
    o b v J l
    记者:执行部将怎样开展工作?
    o b v J l
    o b v J l
    郑答:“执行部工作的推进要在全部人员来平后,大约在27日以前,国共双方的人员均可以到齐。执行部的工作是临时性质的,在停止冲突、恢复交通等原则上的任务完了以后,即将各返原位。本人希望,这任务能在最短期间以内完成。不过,各地的交通破坏情形和冲突地区,均将先行调查。”
    o b v J l
    o b v J l
    记者:“军调部对各地受降之任务如何执行?”
    o b v J l
    o b v J l
    郑答:“各地受降,均先后举行。诸君不记得去年11战区双十节进行之受降典礼乎?”
    o b v J l
    o b v J l
    1月10日白天,蒋介石向国民党各部下达手令:“停战令即将下达。各部在停战命令未生效前应速抢占略要地。”
    o b v J l
    o b v J l
    毛泽东在他签发的中共中军委的电报中,也明令指出:国民党在停战前可能向我作突然袭击,望各部队提高警惕,坚守阵地,对于来犯者,须坚决彻底消灭之。
    o b v J l
    o b v J l
    这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时期,停战令满天飞扬,枪炮四声四方不断。
    o b v J l
    o b v J l
    为了迅速启动军事调处,国共双方首先要解决的是人员到位,因为,地域这么大,争执又那么多,需要的工作人员肯定也少不了。
    o b v J l
    o b v J l
    这一天,从西单附近的一条小巷里,驶出一辆自行车,骑车的是一位20多岁的女大学生。她高高的身材,红朴朴的脸膛上嵌着一双明亮有神的大眼睛,冷风吹着额着短发不停地飘动。她就是后来成为国家主席刘少奇夫人的王光美。
    o b v J l
    o b v J l
    路两旁的房顶和墙根,还积着残雪,树枝在冷风中摇曳,发出“吱吱嘎嗄”的响声。王光美轻巧地蹬着车子,无意观赏雪景和街上的行人,只顾默默地向西四三道栅栏奔去。一张小纸条揣在她的怀里,上面的字,她记得清清楚楚:“如果不去,就脱离关系”。
    o b v J l
    o b v J l
    王光美是辅仁大学理学院的学生,学的是自然科学。她虽然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但在上学期间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想,靠近地下党的外围组织,经常看一些进步书籍,尤其是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她特别喜欢,包上书皮偷偷地。
    o b v J l
    o b v J l
    她的一个哥哥投奔了八路军,在肖克领导的部队里做无线电工作,一个妹妹思想上也倾向共产党,几天前,北平地下共产党学委的一个负责人找王光美谈话,要她到军调部的共产党代表处去当英语翻译。
    o b v J l
    o b v J l
    她听到后心里很犹豫,当时,她已经毕业,正在辅导研究生,并且准备到美国去留学,一个美国教授已答应帮忙。从心里说,她愿意到军调部去工作,可又舍不得到美国留学的机会,没有立即答应下来,她要好好考虑一下,然后再作决定。
    o b v J l
    o b v J l
    年轻的女大学生当然不知道军调部的共产党代表正急着用人。
    o b v J l
    o b v J l
    叶剑英到达北平后,就和北平地下共产党的领导人刘仁取得了联系,要他从青年学生中选择可靠的人到军调部来工作。
    o b v J l
    o b v J l
    刘仁将此事交给学季的负责人崔月犁,崔月犁经过调查,选中了王光美,可是却得不到肯定的答复,所以就写了一张纸条,托王光美的妹妹转给她。
    o b v J l
    o b v J l
    看到这张纸条,王光美不敢再犹豫了,现在党需要我去干的工作,我怎么能推辞呢?千万不能与共产党脱离关系。
    o b v J l
    o b v J l
    所以,她便带着条子,骑上自行车,到西四三道棚栏41号去找一个叫钱俊瑞的人。
    o b v J l
    o b v J l
    这里,是《解放》报社的临时发行处,钱俊瑞也不住在这里。他是根据事先安排,特地从宣武门外方壶斋21号赶来接待王光美的。
    o b v J l
    o b v J l
    对这些,王光美当然不知道,甚至连这西四三道栅栏41号是什么地方也不清楚,王光美找到后,很快就见到了钱俊瑞。
    o b v J l
    o b v J l
    个头不高的钱俊瑞,戴着一副近视眼镜,完全象个书生。他执情欢迎王光美的到来,接过写有“如果不去,就脱离关系”的纸条,询问了一些情况后,就把一封写好的信交给她,说:“你拿着信,到翠明庄去找李克农同志,他会安排的。”
    o b v J l
    o b v J l
    告别钱俊瑞,王光美又骑上自行车来到西长安街,经过天安门广场,北京饭店就出现在眼前。
    o b v J l
    o b v J l
    王光美放慢车速,向左偏过脸,注视着那幢不十分巍峨却非常引人瞩目的楼房。门前停着汽车,门口有待枪的哨兵,出出进进的人不断,似乎很紧张很忙碌。
    o b v J l
    o b v J l
    自从军调部设在北平,这里就成了和平的象征。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这里有着无上的权力,可使战争消弭,可使和平生长。王光美看着看着,微微笑了,以后,我也要出入于这里,象这些人一样地奔忙。
    o b v J l
    o b v J l
    此刻,她还不能到饭店里去,报名的地点在翠明庄的中共代表住处。她又蹬快了自行车。
    o b v J l
    o b v J l
    翠明庄到了,这座三层楼的建筑,飞檐画栋,古色古香,是典型的中国式建筑。门前持枪的哨兵是八路军战士。由于事先已经联系好,王光美很顺利地找到了李克农。
    o b v J l
    o b v J l
    李克农是军调部中共代表团的秘书长,40多岁年纪,中等个头,双目炯炯,蓄一抹小胡子。他长期跟随周恩来做统一战线工作,和张学良及国民党的上层人士打交道,对谈判有丰富的经验,也养成了特有的机智和敏锐。他上下打量了一遍站在面前的女大学生,笑着说:“你就是王光美同志,欢迎,欢迎!”
    o b v J l
    o b v J l
    说着,李克农把王光美领进了二层楼的一个房间,房间不大,有桌子,也有床铺,看得出来,这是李克农的办公室兼卧室。
    o b v J l
    o b v J l
    王光美感到很新奇,四处打量着。
    o b v J l
    o b v J l
    李克农观察一会儿,询问了一些王光美在学校和家里的情况,王光美都大大方方地作了回答。
    o b v J l
    o b v J l
    这时,从另外一个房间里,隐隐传来了歌声:
    o b v J l
    o b v J l
    哥哥你走西口,
    o b v J l
    o b v J l
    小妹妹我实在难留,
    o b v J l
    o b v J l
    手拉着哥哥的手,
    o b v J l
    o b v J l
    送你送到大门口……
    o b v J l
    o b v J l
    王光美在大学里,是文艺活动和积极分子,对歌曲也算是熟悉的了,可她从来没听过这样的歌。
    o b v J l
    o b v J l
    “很好听,是吗?”李克农见王光美听得那么认真,问道。
    o b v J l
    o b v J l
    王光美意识到自己走了神,不好意思起来,脸上泛起浅浅的红润,微微点了点头。
    o b v J l
    o b v J l
    李克农说:“这是陕北的民歌《走西口》,以后你如果到延安去,还可以听到那里的民歌信天游,也很好听。”
    o b v J l
    o b v J l
    王光美忽然意识到自己来报到的,便问:“我干什么事情呢?”
    o b v J l
    o b v J l
    李克农问:“你是怎么来的?”
    o b v J l
    o b v J l
    “骑自行车来的。”王光美答。
    o b v J l
    o b v J l
    李克农说:“你先回家去休息,明天我们派车去接你。你把住址留下来。”
    o b v J l
    o b v J l
    王光美把家里的住址告诉李克农,便起身告辞了。
    o b v J l
    o b v J l
    第二天一早,叶剑英坐的那辆车开到西单一条胡同里,王光美急忙上了车。由于胡同里积雪太多,汽车拐不过来,退好长一段才出了胡同。
    o b v J l
    o b v J l
    就这样,王光美成了军调部共方的英语翻译。
    o b v J l
    o b v J l
    像王光美一样,一时间,中共中央指示从全国各解放区中抽调了一大批高级指挥员和工作人员前来北平军调部报到。
    o b v J l
    o b v J l
    与此同时,国民党为了加强军调工作,也相继派来了大批人员,当然,其中也有一些是从特工机关抽调的。
    o b v J l
    o b v J l
    重庆国民党军官总队里,有一位少将军官,终日闷闷不乐,郁郁寡欢,连走路也低着头,好像有无穷心事似的。
    o b v J l
    o b v J l
    他叫朱戒吾,原是国民党24军137师的参谋长,参加过抗日战争。日军投降之后,他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卷进了军队内部的矛盾斗争之中,被排挤了出来,安排到这个军官总队,等待着转业。
    o b v J l
    o b v J l
    转业就转业吧,打了8年仗,沙场驰聘,拼命流血,连个人的婚姻问题也没有解决。既然如此,还不如早一点回到老家成都去,那里有个漂亮的少女正在等待他回去结婚哩。
    o b v J l
    o b v J l
    白天,第2总队队长傅正模前来点名。朱戒吾以为要宣布转业的名单了,却还不是。那位队长大讲了一通形势,最后说:“委员长有令,戡乱期间,现役军人不能擅离部队,否则军法论处。你们要好好学习,等待分配。
    o b v J l
    o b v J l
    这时,勤务兵走过来,恭敬地对他说:“朱参谋长,军令部来电话说,请您明天到军令部去见龚副厅长。”
    o b v J l
    o b v J l
    第二早晨,他和鲁次平、李忻等三人来到军令部。龚副厅长开门见山地说:“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需要人,要当过参谋,能绘图和懂点英语的,你们三人很合适,准备一下就去吧。”
    o b v J l
    o b v J l
    3个人感到很突然,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o b v J l
    o b v J l
    龚副厅长又补充说:“是暂时调用,工资仍由军官总队发放。”
    o b v J l
    o b v J l
    朱戒吾从愕然中清醒过来,不免有几分高兴。既然走不了,去军调部也好,这工作很有意义,也可以利用这难得的机会,好好浏览一下故都北平。
    o b v J l
    o b v J l
    但是,有一件事让朱戒吾很不理解,又哭笑不得。第二总队队长傅正模传达军令部的话,让他把少将军衔换成上校军衔。
    o b v J l
    o b v J l
    “为什么?朱戒吾问。
    o b v J l
    o b v J l
    傅正模说:“是怕军调部国方军衔高的人太多,引起共方的注意,您想想看,那里执行处的科长卢福宁才是上校,你这个少将去了怎么安排。”
    o b v J l
    o b v J l
    朱戒吾说:“这不是平白无故地降了我一个军阶吗?”
    o b v J l
    o b v J l
    “是暂时调用嘛!”傅正模解释道,“等这件事结束回来,原先是什么还是什么。
    o b v J l
    o b v J l
    朱戒吾默然无语。
    o b v J l
    o b v J l
    几天后,朱戒吾和鲁次平、李忻三人来到飞机场,看到国民党方面人员还有军官第一总队姓关的上校、周大维中校,姓张的翻译和两个电台人员。
    o b v J l
    o b v J l
    登上那架C-54四引擎飞机,他还盾到了中共的滕代远将军,美方的饶伯森先生。
    o b v J l
    o b v J l
    朱戒吾到达北平军调部,被分在国方调处处调处科任参谋,承办热河境内的业务。
    o b v J l
    o b v J l
    这时,国共双方军调部的机构已经成立起来。除三名委员之外,尚有三方参谋长,国方蔡文治中将,共方罗瑞卿中将,美方海克斯海军上校。
    o b v J l
    o b v J l
    下设这样几个主要的处:调处处:国方处长陈瑜少将,共方处长未到,副处长李聚奎少将;
    o b v J l
    o b v J l
    交通处:国方处长张六师少将,共方处长耿飚少将;
    o b v J l
    o b v J l
    整军处:国方处长董家瑞少将,共方处长陈士榘少将。
    o b v J l
    o b v J l
    在军调机构完善后,各地相继报告了一批国共两军磨擦的事件,其中,发生在北平附近的大兴县的黄村,就有一件十分严重的案例,为了弄清真像,军调部决定立即派出调查组赶赴黄村。
    o b v J l
    o b v J l
    三辆吉普车相随着驶出北平市区,飞驶在通往大兴县的公路上,每辆车头的前面都插着一面印有三个环的小旗。
    o b v J l
    o b v J l
    中间的一辆车内,坐着李聚奎,他穿的仍是一身灰色旧棉军衣,汽车在颠簸,他的心里也不平静。
    o b v J l
    o b v J l
    车进大兴县城,在国民党的县政府门前停了下来。县长急忙迎接国、共、美三方的代表,请进屋内,又是递烟,又是送茶,好不殷勤。还没等人完全坐下,那县长就面向李聚奎说了起来:“是共军进攻的黄村,他们在那里打了仗,还拆了房子,抢走老百姓的东西。”
    o b v J l
    o b v J l
    “你根据什么说我军进攻了黄村?”李聚奎用质问的语气问道。
    o b v J l
    o b v J l
    县长回答:“有现场摆在那里。”
    o b v J l
    o b v J l
    临出发前,李取奎向有关掌握情报的人进行过了解,和这位县长说的不一样,心中产生了疑窦,便站起身,对国民党和美国的代表说:“走吧,我们去看现场?”
    o b v J l
    o b v J l
    黄村,是个有几百户人家的大村子。抗战时期,就处在解放区和国统区交界处,此时正为国民党大兴县政府所控制,共产党领导的冀中游击队在这一带也有活动。
    o b v J l
    o b v J l
    军调小组的汽车开进村,一群老人、妇女和小孩聚集在路旁观看,如同夹道欢迎一般。
    o b v J l
    o b v J l
    见到三方代表从车上走下来,有几个老人和妇女跑上前跪下磕头,嘴里不停地说:“你们来了就好了,八路军把我们的房子拆了,东西也都抢光了。”
    o b v J l
    o b v J l
    国民党代表指着李聚奎对跪在地上的人说:“这位李将军是共产党派来的代表,你们有什么话都可以向李将军讲。”
    o b v J l
    o b v J l
    李聚奎看看跪在地上的那些人,心里马上明白了。这算什么老百姓?不伦不类,肯定是预先布置好了的。他不愿对这些人讲什么,而是对国民党和美国的代表说:“还是先去看现场吧。”
    o b v J l
    o b v J l
    现场有三处。
    o b v J l
    o b v J l
    第一条在村边。国民党县政府的人员从地上捡起几个子弹壳,说:“这是八路军在这里打仗时留下的。”
    o b v J l
    o b v J l
    美方代表接过子弹壳看了看,交给李聚奎。李聚奎反过来倒过去地看了一会儿。
    o b v J l
    o b v J l
    第二处是一幢平顶房子,有一段花墙被扒掉了,许多砖头土块散落在地上。
    o b v J l
    o b v J l
    “这是被八路军扒掉的。”还是那位县政府的人员说。
    o b v J l
    o b v J l
    李聚奎走到花墙边察看了一遍。
    o b v J l
    o b v J l
    第三处是在一间屋里。炕席上落满灰尘,地上撒了一些花生皮,还有几本旧书。
    o b v J l
    o b v J l
    那位陪同的人说:“这是被八路军抢了东西的房子。”
    o b v J l
    o b v J l
    李聚奎的目光迅速在屋里扫视一遍。
    o b v J l
    o b v J l
    “还有别的地方吗?”李聚奎问。
    o b v J l
    o b v J l
    陪同的人回答:“没有了。”
    o b v J l
    o b v J l
    国民党代表说:“我看可以回去了。”
    o b v J l
    o b v J l
    “如果没有别的现场,这几个现场也看过了,”美国代表说,“我们可以回去给三委员写现场调查的报告了。你说呢,李将军?”
    o b v J l
    o b v J l
    “现在还不能走,我们要在现地判明真假再走。”李聚奎的声音不高。
    o b v J l
    o b v J l
    美国代表说:“我们不是全部看过了吗?”
    o b v J l
    o b v J l
    李聚奎说:“看是看过了,可是所谓八路军在这里打了仗的三件证据全是假的。”
    o b v J l
    o b v J l
    “假的?”国民党代表猛地一愣。他见李聚奎一路上很少说话,以为默认了,原来并没有认帐,便说:“物证人证俱在,怎么能是假的?我们应该回去讨论。”
    o b v J l
    o b v J l
    美国代表看看李聚奎,那目光似在征询:可以回去讨论吗?
    o b v J l
    o b v J l
    “不行!”李聚奎的态度很强硬,口气很坚定,没有商量的余地。
    o b v J l
    o b v J l
    美国上校耸了耸肩,意思是说,你就讲吧。
    o b v J l
    o b v J l
    “首先,村边的子弹壳,根本就不是最近的。”李聚奎说着举起手里的子弹壳,递给美国上校:“你是一名老军人,总知道刚打过的子弹壳是什么样子吧,而现在这些子弹壳,已经生了锈,少说也是半年前的。所以说这是我军近几天打黄村留下的,纯属无稽之谈。”
    o b v J l
    o b v J l
    国民党代表说:“你这是狡辩!”
    o b v J l
    o b v J l
    李聚奎没有理睬,指着那位陪同的人说:“第二,他说八路军拆的房子,而我们看到的是房子边上的花墙被扒掉了几块砖,根本算不上拆房子。如果说八路军在这里打过仗,那么留着这花墙倒是可以作掩护,不需要把它扒掉。所以,这不是军队为了打仗拆掉的,是那些毫无军事常识的人有意制造的假象。”
    o b v J l
    o b v J l
    国民党代表的心里有些着慌:你这是对我方的诬蔑!我对你这种态度提出抗议!
    o b v J l
    o b v J l
    李聚奎心里想着,抬手指了指房内说:“说这间房子是被八路军抢过东西留下的现场,更是毫无根据。你们看这灰尘,均匀地布满炕席,说明是长时间自然落下的,而不是抢了东西留下的,地上的花生皮和书籍,则是有意布置的。更为重要的是,这是一间旧房子,它对面的西厢房里,家具整齐,室内很干净,还有一位年轻妇女正在做饭,房子里没有丝毫动乱的迹象。”
    o b v J l
    o b v J l
    美国上校又一次耸耸肩,看看国民党代表,无可奈何地摇摇头。
    o b v J l
    o b v J l
    李聚奎不管这些,略停一下,说出了他的结论:“根据上述情况完全可以断定,八路军根本就没有在这里打过仗。所谓在这里打仗、拆房子、抢东西以及那些村民的请愿,完全是有意安排的假证。因此,我们必须在这里把问题明确后再回北平,否则,今天就是不能走。”
    o b v J l
    o b v J l
    国民党代表泄了气,没有再说什么。
    o b v J l
    o b v J l
    美国上校说:“是的,是的,那我们就写一个统一的调查报告吧。”
    o b v J l
    o b v J l
    “可以。”李聚奎说,“但一定要尊重事实本书首发于第一文学,不能做虚假的文章。”
    o b v J l
    o b v J l
    国民党代表说:“我不赞成李将军所说的事实。”
    o b v J l
    o b v J l
    美国代表嘴角浮起一抹讥讽的冷笑:“既然你们双方的意见统一不起来,那就各自写报告吧。”
    o b v J l
    o b v J l
    国民党代表无奈,只好表示同意。
    o b v J l
    o b v J l
    黄村事件,是军调部成立后,着手处理的第一个案件,尽管国民党事先做了手脚,但没想到这曲假戏,被共产党“真演”了,并且演得有理有节。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